一鳥投深林,千羣競相逐。 始知鳥雀心,亦不事孤獨。 朝引出郊原,暮引歸空谷。 秋叫秋霜寒,春鳴春草綠。 誰雲乞野人,一塊果天福。 誰嗟白額魚,卻爲豫且辱。 榮辱寧幾何,一身苦不足。 但食沙邊魚,莫啄田中粟。 粟本人所爭,爭心起傾覆。 一旦佈網羅,卻同魚與肉。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進入。
  • :爭相。
  • :追趕。
  • 郊原:原野。
  • 空穀:空曠幽深的山穀。
  • 鞦叫:(鳥在)鞦天的鳴叫。“叫”在這裡讀作“jiào”。
  • 春鳴:(鳥在)春天的啼鳴。“鳴”在這裡讀作“míng”。
  • 乞野人:乞求的山野之人(這裡指鳥兒)。
  • :這裡指食物。
  • :獲得。
  • 天福:上天賜予的福氣。
  • :歎息。
  • 白額魚:可能指某種額頭有白色標記的魚。
  • 豫且:傳說春鞦時宋國漁人,曾用箭射傷白龍(可能暗指傷害、擒獲)。
  • 榮辱:榮耀和恥辱。
  • 甯幾何:能有多少。
  • 傾覆:滅亡,這裡指鳥被人捕獲的危險。

繙譯

一衹鳥投入幽深的樹林,衆多鳥群爭相追逐它。才知道鳥雀的心,也不願意忍受孤獨。早晨被引出郊野平原,傍晚被引廻空曠山穀。鞦天鳴叫讓人感到鞦霜的寒冷,春天啼鳴伴隨著春草的翠綠。誰說那乞求的鳥兒,能獲得上天賜予的福氣呢。誰歎息那白額魚,卻被豫且擒獲而受辱。榮耀和恥辱又能有多少呢,一身的辛苦都不足爲道。衹要喫那水邊的魚,不要啄食田裡的粟米。粟米是人們所爭奪的,爭奪之心會引發覆滅的危險。一旦佈置了網羅,(鳥)就會如同魚和肉一樣被捕獲。

賞析

這首詩以鳥爲喻,表達了對人生的一些思考。詩的前四句通過鳥的行爲,揭示了它們也害怕孤獨的本性。中間幾句通過鳥的鞦叫、春鳴,以及對白額魚的命運的感慨,探討了榮辱的無常和生命的艱辛。詩的後半部分,強調了不要去爭奪人們所看重的東西,否則會帶來災禍,如同鳥啄食田中粟會被網羅捕獲一樣。整首詩語言簡潔,意境深遠,用鳥和魚的命運來警示人們,要懂得知足,避免過度的爭奪,以免陷入危險之中。

釋今無

今無(一六三三—一六八一),字阿字。番禺人。本萬氏子,年十六,參雷峯函是,得度。十七受壇經,至參明上座因緣,聞貓聲,大徹宗旨。監棲賢院務,備諸苦行,得遍閱內外典。十九隨函是入廬山,中途寒疾垂死,夢神人導之出世,以鈍辭,神授藥粒,覺乃蘇,自此思如泉涌,通三教,年二十二奉師命隻身走瀋陽,謁師叔函可,相與唱酬,可亟稱之。三年渡遼海,涉瓊南而歸,備嘗艱阻,胸次益瀟灑廓落。再依雷峯,一旦豁然。住海幢十二年。清聖祖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請藏入北,過山東,聞變,駐錫蕭府。十四年回海幢。今無爲函是第一法嗣。著有《光宣臺全集》。清陳伯陶編《勝朝粵東遺民錄》卷四有傳。 ► 131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