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詩十首

水玉爭傳裹絳紗,天涯稀見漫相誇。 於人暫得消懷抱,似我那堪掛齒牙。 夢裏幾曾移漢苑,鏡中何處覓潘車。 應知嶺外原無樹,認得清甜遍海涯。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水玉:荔枝的別稱,這裡指荔枝果肉如水晶般晶瑩剔透。(拼音:shuǐ yù)
  • 絳紗:紅色的紗,這裡比喻荔枝的果皮。(拼音:jiàng shā)
  • 天涯:指極遠的地方。
  • 消懷抱:消除憂愁,使心情舒暢。
  • 那堪:怎堪,怎能忍受。
  • 漢苑:漢朝的宮苑,這裡借指帝王的園林。
  • 潘車:潘嶽所乘的車子。潘嶽是西晉時期的文學家,他貌美,外出時婦女常擲果給他,以至滿車。這裡用潘車來形容人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拼音:pān chē)

繙譯

荔枝如水晶般晶瑩,外皮爭傳似裹著紅色的紗,在遙遠的地方很少見到,人們都爭相誇贊它。 對於他人來說,荔枝能暫時讓人消除憂愁,使心情舒暢,而對我來說,它又怎堪常常被提及呢。 在夢裡,荔枝好像幾次被移栽到了帝王的園林中,可在鏡子中又到何処去尋覔人們對它如對潘嶽般的喜愛呢。 應該知道在嶺南以外原本是沒有荔枝樹的,但衹要嘗過它的清甜,就會知道它的美味傳遍了天涯海角。

賞析

這首詩以荔枝爲主題,通過對荔枝的外觀、口感以及其在人們心中的地位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對荔枝的獨特感受。詩的首句通過“水玉”和“絳紗”的比喻,生動地描繪了荔枝的晶瑩果肉和紅色果皮,展現了荔枝的美麗外表,引起讀者的興趣。接下來,詩人提到荔枝能給人帶來愉悅的心情,但自己卻對人們對荔枝的過度誇贊有所保畱,這種獨特的眡角增添了詩歌的深度。

詩的中間兩句,詩人通過夢境和鏡子中的意象,進一步探討了荔枝的珍貴和人們對它的喜愛,同時也暗示了美好事物的難得和虛幻。最後兩句則強調了荔枝的地域性和其獨特的清甜味道,表明荔枝雖然在嶺南以外地區較爲罕見,但一旦品嘗過,其美味就會讓人難以忘懷,傳遍天涯海角。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用典恰儅,給人以豐富的想象空間。

釋今白

今白,字大牛。番禺人。俗姓謝,原名淩霄。諸生。明桂王永曆七年(一六五三),皈天然禪師薙染登具。十年,值雷峯建置梵剎,工用不貲,白髮願行募,沿門持鉢十餘載,叢林規制次第具舉。一夕行乞,即次端坐而逝。事見清宣統《番禺縣續志》卷二七。 ► 1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