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彥中題畫

· 龔詡
青山之青如佛頭,白雲化作寒泉流。世間塵土飛不到,眼中景物俱清幽。 若人自是好靜者,豈非五柳先生儔。每託琴書寫高興,脫屣樂從魚鳥遊。 卻笑時人苦不達,但知聲利孜孜求。無異貪程夜行客,漏盡鳴鐘猶未休。 君不見小虞塘西玉峯下,一庵已遂吾菟裘。共論心事肯相過,斗酒當爲山妻謀。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彥中:人名。
  • 佛頭:像佛頭頂的形象,意爲青黑色且圓潤。(「佛」讀音:fó)
  • 寒泉:清冽的泉水。
  • 清幽:秀麗而幽靜。
  • :伴侶,同類。(「儔」讀音:chóu)
  • 託琴書:以彈琴、讀書寄託情感。
  • 脫屣(xǐ):比喻看得很輕,無所顧戀,猶如脫掉鞋子。
  • 魚鳥遊:像魚和鳥一樣自由自在地遊玩。
  • 不達:不通達,不明白。
  • 聲利:名聲與利益。
  • 孜孜求:勤勉不懈地追求。
  • 漏盡鳴鐘:古代用滴漏計時,漏盡則夜盡,鳴鐘表示早晨。這裏比喻執迷不悟,不知休止。
  • 小虞塘:地名。
  • 菟裘(tù qiú):古邑名。後因稱士大夫告老退隱的處所爲「菟裘」。

翻譯

青山的青色如同佛頭一般,白雲化作清冽的泉水流淌。世間的塵土飛揚不到這裏,眼中的景物都顯得秀麗幽靜。 如果這個人本就是喜好安靜的人,難道不是五柳先生的同類嗎?常常憑藉彈琴、讀書來表達高興的心情,毫無眷戀地樂於像魚鳥一樣自由自在地遊玩。 卻嘲笑當時的人苦苦不能明白事理,只知道勤勉不懈地追求名聲與利益。就像那些貪圖路程的夜行旅客,夜盡晨鐘敲響了還不停止。 您沒看到小虞塘西邊的玉峯山下,一座庵堂已經滿足了我告老退隱的心願。希望能一起談論心事,願意相互拜訪,應當爲妻子謀劃準備一斗酒。

賞析

這首詩以描繪青山白雲的清幽之景開篇,營造出一種寧靜祥和的氛圍。詩人通過與世俗之人的對比,表達了對寧靜生活的嚮往和對追名逐利之人的批判。詩中提到的「彥中」,詩人認爲他是好靜之人,與五柳先生相似,追求內心的寧靜和自由。同時,詩人以自己渴望在小虞塘西玉峯山下的庵堂中告老退隱,與朋友共論心事、爲妻子謀酒的情景,表現出對淡泊生活的追求和對親情友情的珍視。整首詩意境優美,語言流暢,表達了詩人對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龔詡

龔詡

明蘇州府崑山人,一名翊,字大章,號純庵。龔察子。建文時,爲金川門卒,燕兵至,慟哭遁歸,隱居授徒。後周忱巡撫江南,兩薦爲學官,堅辭。卒,門人私諡安節。有《野古集》。 ► 31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