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烏江謁項王祠

· 饒相
當筵不決猶留玉,骨肉翻爲反間臣。 草具聽讒謀已拙,鴻溝許割計非真。 韓彭舊屬皆歸漢,龍範先殂孰與親。 縱過江東重捲土,也應還作問津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決定,決斷。
  • :這裏代指項羽的寶物。
  • 反間臣:指被敵方利用,離間自己內部的臣子(此指項羽的部下)。
  • 草具:粗劣的食物,此處意爲草率地準備。
  • :讒言,壞話。
  • 鴻溝:古代運河,在今河南省滎陽市。楚漢相爭時曾以此爲界,東歸楚,西歸漢。
  • 許割:答應劃分界限。
  • 計非真:並非真心的計謀。
  • 韓彭:指韓信和彭越,兩人原爲項羽部下,後歸劉邦。
  • 龍範:應指「龍且(jū)」和「范增」,龍且是項羽的將領,范增是項羽的重要謀士。
  • (cú):死亡。
  • 捲土:指重新崛起,捲土重來。
  • 問津人:尋求渡口的人,此處指即使項羽過江東重新振作,也難以成功,只能成爲尋求出路的人。

翻譯

在筵席上未能果斷做出決定,還留下自己的寶物,結果親骨肉般的部下反而成爲被敵方利用的反間之臣。 草率地聽信讒言,所謀之事已顯拙劣,答應在鴻溝劃分界限的計策也並非真心。 韓信和彭越原本是項羽的部屬,卻都歸降了劉邦,龍且和范增先已死去,項羽還能與誰親近呢? 縱然能夠渡過江東重新崛起,恐怕也只能成爲一個尋求出路的人。

賞析

這首詩是詩人饒相謁項王祠後所寫,表達了對項羽的感慨和評價。詩的首聯通過「當筵不決猶留玉」講述項羽在鴻門宴上沒有果斷除掉劉邦,還留下了寶物,結果導致部下被反間,暗示了項羽的優柔寡斷和決策失誤。頷聯則指出項羽草率聽信讒言,以及在鴻溝答應劃分界限的計策並非明智之舉。頸聯提到韓信和彭越原本是項羽的部屬卻歸降了劉邦,而龍且和范增已死,進一步說明項羽在用人和決策方面的問題,導致他失去了有力的支持。尾聯說即便項羽渡過江東捲土重來,也難以改變失敗的結局,只能成爲一個尋求出路的人,表現了詩人對項羽命運的惋惜和對歷史的思考。整首詩以簡潔的語言,深刻地剖析了項羽的失敗原因,同時也反映了詩人對歷史人物和事件的獨特見解。

饒相

饒相,字志尹,號三溪。大埔人。明世宗嘉靖十四年(一五三五)進士,授中書舍人。晉戶部員外郎,監山東、河南漕運。二十二年,以詿誤謫無爲州判官,署州事。二十四年調任兗州判官,遷淮陽郡丞。二十八年,擢南昌知府。三十二年,升饒州兵備、江西按察副使。尋乞歸養,家居三十餘年,卒。著有《三溪先生文集》。清康熙《潮州府志》卷九上、清乾隆修《潮州府志》卷二八有傳。 ► 11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