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丕顯以貢入京將還試鄉闈閱其近作賦以贈之

· 顧清
每從場屋嘆拘纏,送子臨風一悵然。 王路到來長似砥,聖言何必總如天。 炎風赤日三千里,夜雨寒燈二十年。 選作上清堪一笑,也應元只舊時錢。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gòng):科舉時代,挑選府、州、縣生員(秀才)中成績或資格優異者,升入京師的國子監讀書,稱爲貢生。
  • 鄉闈(wéi):科舉時代士人蔘加鄉試的地方,代指鄉試。
  • 場屋:科舉考試的場所,這裏指科舉考試。
  • 王路:指仕途。
  • (dǐ):細的磨刀石,這裏形容道路平坦。
  • 聖言:指聖人的言論,這裏可理解爲科舉考試所依據的經典和教條。
  • 上清:道教所稱的三清境之一,這裏借指科舉中獲得高第。

翻譯

每次在科舉考場中感嘆受到束縛和糾纏,送你迎風離去時心中一陣悵然。 仕途到來的路看似長久而平坦,聖人的言論何必總是如同天理一般絕對。 在炎熱的風、熾熱的日下奔波了三千里,在夜晚的雨、寒冷的燈下苦讀了二十年。 如果能被選拔爲上清之選(科舉高中)那堪以一笑,也許應該原本就只是爲了舊時的那點功名錢財。

賞析

這首詩是顧清寫給陳丕顯的贈別詩,詩中表達了對科舉制度的一些思考和對陳丕顯的勉勵與感慨。

首聯通過「每從場屋嘆拘纏,送子臨風一悵然」,表達了詩人對科舉考試的束縛和無奈之感,以及送別陳丕顯時的悵然心情。

頷聯「王路到來長似砥,聖言何必總如天」,對仕途的看似平坦和科舉所依據的經典教條的權威性提出了質疑,反映出詩人對傳統觀念的一種反思。

頸聯「炎風赤日三千里,夜雨寒燈二十年」,用「炎風赤日」和「夜雨寒燈」形成鮮明的對比,形象地描繪了陳丕顯爲科舉考試所付出的艱辛努力,時間和空間的跨度都很大,增強了情感的表達。

尾聯「選作上清堪一笑,也應元只舊時錢」,則表達了對科舉成功的一種複雜態度,既希望陳丕顯能科舉高中,但又對科舉的功利性有所感慨。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沉,通過對陳丕顯的贈言,反映了當時文人在科舉制度下的心態和處境。

顧清

明松江府華亭人,字士廉,號東江。弘治六年進士。授編修,進侍讀。平生以名節自勵。正德初劉瑾擅權,同邑張文冕附之爲顯宦,清即絕不與通。瑾銜之,出爲南京兵部員外郎。瑾誅,累遷禮部右侍郎。前後請立太子、罷巡幸,疏凡十數上。嘉靖初以禮部尚書致仕,卒諡文僖。工書,筆致清勁。有《松江府志》、《傍秋亭雜記》、《東江家藏集》。 ► 162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