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公啖荔歌

廬山之精化匡公,平吞彭蠡洗心胸。五蘊吹轉法輪風,尾閭歸墟洞不窮,其中暗與南溟通。 南溟荔熟當炎夏,火珠遍綴芳林下。甘美如割雲山蜜,香甜不數扶南蔗。 外披絳綃內玉膚,色味雙絕天下無。皎然西施並子都,來呈香酥獻醍醐。 匡公與荔結緣久,一聞荔熟垂涎久。詞客園林凡幾家,家家荔落匡公手。 拋殼紛紛紅雪飛,入口滾滾糖槽漏。遺核在地日數鬥,翻令見者驚欲走。 拍手笑東坡,自矜三百顆。若持餉匡公,日日還遭餓。 匡公大嚼更懷歸,行住常餐兼坐臥。人言丹荔王百果,封公荔王制曰可。 問公腹中何所如,蠡湖溟海趨尾閭。信我前言良不虛。 不然啖後茗碗還五十,滔滔蕩蕩安能儲?南人畏荔熱太毒,公腹清涼樂有餘。 試問甘露門,何如荔中味。我言半偈公須記,色香佛法所最忌。 此物曾經馳驛騎,千人萬人相枕死。至今猶怨太真妃,玉膚紅粉空妍媚。 甘口生疾苦口藥,芳潔無如蔬筍氣。知公心似絮沾泥,勿使香魂入夢迷。 滿口蓮華宣梵唄,本來無物是菩提。吁嗟丹荔休多攜。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匡公:指詩中的主人公,可能是一位喜愛荔枝的文人。
  • 彭蠡:古代湖泊名,即今鄱陽湖。
  • 五蘊:佛教術語,指色、受、想、行、識五種構成衆生的因素。
  • 法輪:佛教用語,比喻佛法能像輪子一樣碾碎一切煩惱。
  • 尾閭:古代傳說中海水所歸之處,比喻事物的歸宿。
  • 南溟:指南海。
  • 扶南蔗:扶南國(古代東南亞國家)產的甘蔗。
  • 醍醐:佛教用語,指最高智慧,也指美味的酥酪。
  • :口水。
  • 紅雪:形容荔枝殼剝落時的紅色碎屑。
  • 糖槽:比喻荔枝的甜美如糖漿。
  • 蠡湖溟海:比喻匡公的胃口極大,能容納如湖海般的食物。
  • 甘露門:佛教用語,指達到涅槃的門徑。
  • 半偈:佛教用語,指半首偈語,這裏指詩中的忠告。
  • 太真妃:即楊貴妃,唐玄宗的寵妃,傳說她喜愛荔枝。
  • 玉膚紅粉:形容荔枝的果肉白如玉,外皮紅如胭脂。
  • 蔬筍氣:指清淡的蔬菜和竹筍的氣息,比喻清雅的生活態度。
  • 絮沾泥:比喻心志不堅定,易受外界影響。
  • 蓮華:佛教用語,指蓮花,象徵清淨。
  • 梵唄:佛教的讚歌。
  • 菩提:佛教用語,指覺悟的智慧。

翻譯

廬山的精華化作了匡公,他的心胸寬廣如同吞下了彭蠡湖。他的智慧如同吹動的法輪風,他的慾望深不可測,彷彿尾閭歸墟,深不見底,卻又與南海相通。

南海的荔枝在炎熱的夏天成熟,火紅的果實掛滿了芳香的林間。它們甘美如同切割的雲山蜜,香甜程度超過了扶南的甘蔗。

荔枝外皮如絳綃,內裏是玉般的果肉,色味雙絕,天下無雙。它們如同皎潔的西施和子都,帶來了香酥和醍醐的美味。

匡公與荔枝結下了不解之緣,一聽到荔枝成熟就垂涎三尺。詞客們的園林中有多少家,家家戶戶的荔枝都落入了匡公的手中。

荔枝殼剝落時,紅色的碎屑如雪花飛舞,入口時,甜美的汁液如糖漿般流淌。遺留在地上的荔枝核每天都有數鬥,讓見到的人都感到驚訝,想要逃離。

東坡自誇能吃三百顆荔枝,但如果把這些荔枝給匡公,他每天還是會餓。

匡公大口吃着荔枝,還想着帶回家,無論行走坐臥,都在不停地吃。人們說荔枝是百果之王,封匡公爲荔枝王,這是理所當然的。

問匡公的胃口有多大,就像蠡湖和溟海匯聚到尾閭一樣。我相信我之前的話並非虛言。

如果不是這樣,匡公吃完荔枝後還能喝下五十碗茶,如此滔滔不絕,怎能儲存?南方人害怕荔枝的熱毒,但匡公的肚子卻清涼有餘。

試問甘露門,何如荔枝中的味道。我說的半偈你一定要記住,色香是佛法所忌諱的。

這種果實曾經馳騁於驛站,千千萬萬的人因此而死。至今人們還在怨恨太真妃,她的玉膚紅粉只是空洞的美豔。

甘甜的食物會生疾病,苦口的是良藥,清雅的生活態度勝過一切。知道你的心志像沾了泥的棉絮,不要讓香魂入夢迷惑你。

滿口宣揚梵唄,本來無物就是菩提。唉,丹荔啊,不要再多帶了。

賞析

這首作品以誇張的手法描繪了匡公對荔枝的極度喜愛,通過豐富的比喻和生動的描寫,展現了荔枝的美味和匡公的貪食。詩中不僅讚美了荔枝的色香味,還隱含了對過度貪食的警示,以及對清雅生活態度的推崇。通過對荔枝的描寫,詩人也間接表達了對物質享受的看法,提醒人們要警惕物質慾望的誘惑,追求內心的清淨和智慧。

鄧雲霄

明廣東東莞人,字玄度。萬曆二十六年進士。授長洲知縣,官至廣西參政。有《冷邸小言》、《漱玉齋集》、《百花洲集》等。 ► 250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