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宋靖州通守江公墓

昆南城外二里許,一水遙遙是須浦。浦旁有地名墩頭,原是前人一抔土。 舊時土墩今已平,鄉民尚喚墩頭名。何年創作尼僧院,近日攻開長夜城。 城中主翁愁見日,露出城門一方石。大書深刻數十行,爵裏姓名明且白。 世家雲是衢州人,託體此邦依所親。誰道歷年才二百,桑田變海海揚塵。 君不見南渡諸君何失德,山陵盡付楊家賊。三泉機弩亦徒然,讀罷志文三太息。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昆南城:地名,具體位置不詳。
  • 須浦:地名,可能是指某條河流或水域。
  • 墩頭:地名,指一個土墩所在的地方。
  • 一抔土:一捧土,比喻墳墓。
  • 尼僧院:尼姑庵,指尼姑修行的地方。
  • 長夜城:比喻墳墓,意指人死後如同進入長夜,永無天日。
  • 爵裏:爵位和籍貫。
  • 衢州:地名,今浙江省衢州市。
  • 託體:寄託身體,指安葬。
  • 桑田變海:比喻世事變遷極大。
  • 揚塵:比喻時間的流逝。
  • 南渡諸君:指南宋時期南渡的君主們。
  • 失德:失去德行,指政治上的失敗或道德上的淪喪。
  • 山陵:指帝王的陵墓。
  • 楊家賊:對南宋末年楊幺起義軍的貶稱。
  • 三泉:指帝王的陵墓,傳說中陵墓內有機關,如機弩等,以防盜墓。
  • 機弩:古代的一種機械弓弩,常用於陵墓防盜。
  • 志文:墓誌銘。
  • 太息:嘆息。

翻譯

昆南城外大約二里遠,有一條水流遠遠地流過須浦。浦邊有個地方叫墩頭,原本是前人的墳墓。 舊時的土墩現在已經平坦,但鄉民們仍然叫它墩頭的名字。不知何時這裏建起了尼姑庵,最近又開挖了象徵墳墓的長夜城。 城中的主人愁苦地看着日出,露出了一塊城門旁的石頭。石頭上刻着數十行深深刻字,清晰地寫着爵位和籍貫。 據說是衢州人,安葬在這裏依附親人。誰知道僅僅過了兩百年,世事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你沒看見南渡的君主們多麼失德,他們的陵墓全都落入了楊家賊的手中。陵墓中的機關弩也只是徒勞,讀完墓誌銘我深深嘆息了三次。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昆南城外一處古墓的描寫,反映了時間的流逝和世事的變遷。詩中提到的「桑田變海海揚塵」形象地表達了歷史的滄桑鉅變。同時,詩人通過對南渡君主失德和陵墓被盜的描述,表達了對歷史悲劇的感慨和對逝去時光的哀嘆。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透露出詩人對歷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鄭文康

明蘇州府崑山人,字時乂,號介庵。正統十三年進士。觀政大理寺,尋因疾歸。父母相繼亡故後,絕意仕進,專心經史。好爲詩文。有《平橋集》。 ► 27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