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同年張節之提學

戊午年中總妙齡,京闈秋榜忝同登。 狀頭卻被殘形誤,策手頻教大老稱。 提學情懷濃似酒,傳家衣鉢薄如冰。 移風易俗空齎恨,不是無能是未能。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戊午年:指某一年的干支紀年,戊午年。
  • 京闈:指京城的科舉考試場所。
  • 秋榜:指科舉考試的錄取名單,通常在秋季公佈。
  • :謙辭,表示自己有愧於某事。
  • 狀頭:指科舉考試的第一名。
  • 殘形:指身體上的殘疾。
  • 策手:指寫作策論的能力。
  • 大老:指資深的學者或官員。
  • 提學:指提學使,負責地方教育的官員。
  • 衣鉢:指師徒間傳授的學問或技藝。
  • 薄如冰:形容非常薄弱或不穩固。
  • 齎恨:懷着遺憾。

翻譯

在戊午年,我們都還年輕,有幸在京城的科舉考試中一同上榜。雖然因爲身體殘疾而錯失了狀元的頭銜,但我的策論寫作能力卻常常得到資深學者的稱讚。提學使的情感深厚如酒,但傳承下來的學問卻薄弱如冰。我努力移風易俗,卻只能懷着遺憾,不是因爲沒有能力,而是因爲未能做到。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同年張節之的哀悼之情,同時也反映了自己的人生感慨。詩中,「殘形」與「策手」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了詩人因身體殘疾而未能獲得更高成就的遺憾。後兩句則通過「濃似酒」與「薄如冰」的比喻,形象地描繪了提學使的深情與學問傳承的脆弱。最後,詩人表達了自己雖有志於改變社會風氣,卻因種種原因未能如願的無奈與遺憾。整首詩情感真摯,意境深遠,展現了詩人對友人的懷念以及對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

鄭文康

明蘇州府崑山人,字時乂,號介庵。正統十三年進士。觀政大理寺,尋因疾歸。父母相繼亡故後,絕意仕進,專心經史。好爲詩文。有《平橋集》。 ► 27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