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廣東方憲使入京

萬里遙瞻尺五天,夢魂先到御階前。 袖中奏稿皆民瘼,擔上行囊只俸錢。 旌節曉衝梅嶺雨,軒車寒帶薊門煙。 重來莫負南人望,要見貪泉變醴泉。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尺五天:形容天空高遠,這裡指京城。
  • 禦堦:皇帝的台堦,代指朝廷。
  • 民瘼:民衆的疾苦。
  • 俸錢:官員的薪水。
  • 旌節:古代使者所持的符節,用以表示身份。
  • 梅嶺:地名,位於廣東與江西交界処。
  • 軒車:古代官員乘坐的車。
  • 薊門:地名,指北京。
  • 南人望:南方人民的期望。
  • 貪泉:傳說中能使飲者生貪唸的泉水。
  • 醴泉:甘甜的泉水,比喻清廉。

繙譯

遠望萬裡,倣彿能看到高聳入雲的京城天際,夢中的霛魂已先一步到達皇宮的台堦前。 袖中藏著上奏的稿件,滿載著民衆的疾苦,而擔上的行囊裡,衹有微薄的薪水。 清晨,旌節在梅嶺的雨中破曉,軒車帶著寒意穿越薊門的菸霧。 再次歸來時,不要辜負南方人民的期望,要讓那貪婪的泉水變成甘甜的醴泉。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位廉潔的官員從廣東赴京的情景,表達了他對國家和民衆的深切關懷。詩中“袖中奏稿皆民瘼,擔上行囊衹俸錢”一句,生動地展現了他清廉自守的形象。末句“重來莫負南人望,要見貪泉變醴泉”寓意深遠,既表達了對官員清廉的期望,也寄寓了對社會風氣改善的美好願望。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詩人高尚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情操。

鄭文康

明蘇州府崑山人,字時乂,號介庵。正統十三年進士。觀政大理寺,尋因疾歸。父母相繼亡故後,絕意仕進,專心經史。好爲詩文。有《平橋集》。 ► 27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