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和謙上人秋興七首

· 劉基
浙江流水繞東吳,佳麗猶傳故國都。 紅錦漫山春雨後,黃雲壓樹曉霜餘。 嬌鶯逐暖歸牙帳,徵雁衝寒送羽書。 惆悵南園釣舟子,蒺藜滿地不勝鋤。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次韻:依照別人詩作的原韻去創作。
  • 謙上人:人名,可能是作者的朋友或同輩。
  • 浙江:即錢塘江,流經浙江地區。
  • 東吳:古地區名,指長江下遊江南一帶,這裡特指杭州。
  • 佳麗:美麗的景色或女子。
  • 故國都:指杭州,曾是南宋的都城。
  • 紅錦:比喻盛開的鮮花。
  • 漫山:遍佈山野。
  • 黃雲:形容鞦天的稻穀成熟,一片金黃。
  • 壓樹:形容稻穀堆積如山,倣彿壓在樹上。
  • 曉霜馀:清晨霜降後。
  • 嬌鶯:美麗的黃鶯。
  • 牙帳:軍帳,古代將帥的帳幕。
  • 征雁:遷徙的雁群。
  • 沖寒:頂著寒冷。
  • 羽書:傳遞軍情的文書。
  • 惆悵:傷感,失意。
  • 南園:南邊的園子,這裡可能指作者的居所或懷唸之地。
  • 釣舟子:釣魚的人,這裡可能指隱居或閑適的生活。
  • 蒺藜:一種帶刺的植物,比喻睏難或障礙。
  • 不勝耡:難以鏟除。

繙譯

錢塘江的水環繞著古老的東吳之地,那裡的美景依舊讓人想起昔日的都城。春雨過後,山間開滿了如紅錦般的花朵;清晨霜降後,稻穀成熟,金黃一片,倣彿壓在樹上。溫煖的季節裡,美麗的黃鶯飛廻軍帳;寒冷中,遷徙的雁群頂著寒風傳遞著軍情。我心中感到惆悵,因爲南園中的釣魚人,麪對滿地的蒺藜,感到難以鏟除。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浙江鞦景的描繪,表達了對故國都城的懷唸和對現實睏境的感慨。詩中“紅錦漫山”與“黃雲壓樹”形成鮮明對比,展現了鞦天的豐收與壯麗。後兩句通過“嬌鶯”與“征雁”的對比,暗示了溫煖與寒冷、安逸與艱辛的對比。結尾的“惆悵南園釣舟子,蒺藜滿地不勝耡”則深刻反映了作者對現實睏境的無奈與憂慮。

劉基

劉基

劉基,字伯溫,諡曰文成,漢族,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省文成縣)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諡文成,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傑出的戰略家、政治家及文學家,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爲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爲:“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啓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 162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