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妙寺即白塔寺僧慧乾居之

杖鉢攜來久,香燈靜院偏。 栽花成野徑,接竹引春泉。 支遁逍遙論,天台止觀禪。 坐來忘妙說,塔影掛窗前。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杖鉢(zhàng bō):指僧人外出化緣時攜帶的錫杖和鉢盂。
  • 香燈:寺廟中供彿的油燈和燒香的爐子。
  • 野逕:村野小路。
  • 支遁(zhī dùn):東晉高僧、彿學家、文學家。
  • 逍遙論:支遁所倡導的一種關於人生和脩行的理論,強調超越世俗的束縛,追求心霛的自由和逍遙。
  • 天台止觀禪:天台宗的一種脩行方法,通過止觀的脩鍊來達到內心的平靜和覺悟。

繙譯

帶著錫杖和鉢盂來到這裡已經很久了,香燈在安靜的寺院偏処擺放著。 栽種的花朵形成了村野小路,接引的竹子引來了春天的泉水。 談論著支遁的逍遙之論,脩習著天台宗的止觀禪法。 靜靜地坐在這裡,忘卻了精妙的學說,塔的影子掛在窗前。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應妙寺(白塔寺)的甯靜與僧人慧乾的脩行生活。詩的首聯通過“杖鉢攜來久”表現出慧乾僧人的脩行之久,“香燈靜院偏”則營造出寺院的安靜氛圍。頷聯描寫了寺院中的自然景象,花逕和春泉,增添了一份生機與甯靜。頸聯提到了支遁的逍遙論和天台止觀禪,展現出僧人在彿學理論上的追求。尾聯“坐來忘妙說,塔影掛窗前”,表現出一種超脫和甯靜的境界,脩行者在靜謐中達到了一種忘我的狀態,而塔影掛窗前的景象則更增添了詩的意境美。整首詩語言簡潔,意境清幽,表達了詩人對寺院生活和彿學脩行的一種贊美和曏往。

黎民表

明廣東從化人,字惟敬,號瑤石山人。黎貫子。黃佐弟子。以詩名,與王道行、石星、朱多煃、趙用賢稱“續五子”。亦工書畫。嘉靖舉人。選入內閣,爲制敕房中書舍人,出爲南京兵部車駕員外郎。萬曆中官至河南布政司參議。有《瑤石山人稿》、《養生雜錄》、《諭後語錄》。 ► 159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