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山

巖巒逢太皞,無日不蒼蒼。 暗聚多嵐色,高流有瀑光。 草茸開路狹,嵩勢倚天長。 石嶂條風晚,嵯峨礙夕陽。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太皞(tài hào):古代傳說中的東方之神,司春之神。
  • (lán):山林中的霧氣。
  • 瀑光:瀑佈反射的光芒。
  • (róng):草初生纖細柔軟的樣子。
  • (sōng):山高。
  • (zhàng):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 條風:東風。
  • 嵯峨(cuó é):山勢高峻。

繙譯

山巒遇到司春之神,沒有一天不是一片蒼綠。 暗暗聚積著許多山林霧氣,高処流淌的瀑佈反射著光芒。 纖細柔嫩的草使得道路顯得狹窄,山峰高聳倣彿倚靠著天空。 石嶂在東風吹拂的傍晚,高峻的山勢阻礙了夕陽的光線。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春山的景色,通過對山巒、霧氣、瀑佈、草叢、山峰等自然景觀的描寫,展現出春山的蒼鬱、神秘和雄偉。詩中“巖巒逢太皞,無日不蒼蒼”,寫出了春山在司春之神的眷顧下,始終保持著蔥鬱的景象。“暗聚多嵐色,高流有瀑光”,描繪了山林中霧氣彌漫,瀑佈閃耀著光芒的畫麪,增添了一份神秘的氛圍。“草茸開路狹,嵩勢倚天長”,形象地表現了春山的草叢茂密,山峰高聳入雲的雄偉姿態。最後“石嶂條風晚,嵯峨礙夕陽”,則通過描寫傍晚的風以及高峻的山勢對夕陽的阻擋,營造出一種獨特的意境。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讓讀者倣彿身臨其境,感受到春山的魅力。

黎景義

黎景義,一名內美,字克和。順德人。明思宗崇禎間諸生。黎遂球、陳邦彥、樑朝鐘、陳子壯、張家玉等皆爲其友。明清鼎革,奉母隱居桃山不出。著有《二丸居集》八卷。清陳伯陶編《勝朝粵東遺民錄》有傳。 ► 3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