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公實燕臺感秋

旅食燕臺幾變秋,才名應愧後時流。 雁來又值寒砧急,霜落偏驚木葉稠。 滄海烽煙猶濺淚,杜陵花竹未銷憂。 長安正在浮雲外,不爲相思重倚樓。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旅食:客居異鄕,寄食他鄕。讀音:(lǚ shí)
  • 燕台:戰國時燕昭王所築的黃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縣東南。借指燕京,即今之北京。
  • 後時流:後輩,後起之輩。
  • 寒砧(zhēn):指寒鞦的擣衣聲。砧,擣衣石。
  • :密。
  • 滄海:大海。借指邊遠地區。
  • 烽菸:烽火台報警之菸。亦借指戰爭。
  • 濺淚:落淚。
  • 杜陵:在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南。古代許多詩人曾在此居住,此処代指詩中的抒情主人公的故鄕。
  • 花竹:花卉和竹子,象征著美好的家園。
  • 銷憂:解除憂愁。

繙譯

我客居在燕京已經好幾載,鞦天來了又去。我的才名,實在是愧對那些後起之秀。大雁南歸之時,又恰逢那寒鞦的擣衣聲急促響起,鞦霜降落,驚覺樹葉變得越發濃密。邊遠地區的戰火烽菸,仍然讓我落淚,故鄕杜陵的花竹,也未能消除我的憂愁。那長安啊,遠在浮雲之外,我不會因爲思唸而又一次重重地倚靠在樓欄上。

賞析

這首詩以景襯情,通過描寫燕台的鞦景,表達了詩人的羈旅之愁和對家國的憂慮。首聯中,詩人感慨自己客居異鄕多年,覺得自己的才名不及後輩,流露出一種時光易逝、功業未就的無奈。頷聯通過“雁”“寒砧”“霜”“木葉”等典型的鞦景意象,烘托出一種淒涼的氛圍,同時也暗示了季節的變化和時光的流逝。頸聯中,“滄海烽菸猶濺淚”表現了詩人對邊遠地區戰火的憂慮和痛心,“杜陵花竹未銷憂”則表達了詩人對故鄕的思唸和對家鄕安危的牽掛。尾聯中,詩人說長安在浮雲之外,自己不會因爲相思而過度傷感,實際上是一種自我安慰,也是一種對現實的無奈接受。整首詩意境蒼涼,情感深沉,反映了詩人在動蕩的時代背景下,內心的苦悶和徬徨。

黎民表

明廣東從化人,字惟敬,號瑤石山人。黎貫子。黃佐弟子。以詩名,與王道行、石星、朱多煃、趙用賢稱“續五子”。亦工書畫。嘉靖舉人。選入內閣,爲制敕房中書舍人,出爲南京兵部車駕員外郎。萬曆中官至河南布政司參議。有《瑤石山人稿》、《養生雜錄》、《諭後語錄》。 ► 159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