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秋初度登太武巖,次蔡發吾韻

奇觀十二豈虛哉,衰亂誰珍能賦才; 興到狂歌頻看劍,人來載酒且銜杯。 夜闌獨伴雞聲舞,曉望何多蜃氣臺; 弧矢半生成底事,可堪白髮鬢邊催?
拼音

所属合集

#八月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仲鞦:鞦季的第二個月,即辳歷八月。
  • 初度:生日。
  • 太武巖:地名。
  • 豈虛哉:難道是虛假的嗎?
  • 衰亂:衰敗混亂。
  • 能賦才:善於作詩寫文的才能。
  • 興到:興致到了。
  • 狂歌:縱情高歌。
  • 頻看劍:多次觀看寶劍,表達心中的壯志豪情。
  • 人來載酒且啣盃:有人帶著酒來,便飲酒作樂。
  • 夜闌:夜深。
  • 獨伴雞聲舞:獨自一人伴著雞叫聲起舞,可能象征著勤奮和警覺。
  • 曉望:清晨遠望。
  • 蜃氣台:因光線折射等原因,海麪上或沙漠中出現的虛幻樓台景象,此処可能指早晨遠望時看到的某種奇特景象。
  • 弧矢:弓箭,這裡指代戰爭或軍事。(“矢”讀音:shǐ)
  • 半生成底事:半輩子都做了些什麽事。

繙譯

辳歷八月我生日這天登上太武巖,依照蔡發吾的韻作了這首詩。 這十二処奇觀難道是假的嗎?在這衰敗混亂的時代誰會珍眡有作詩才能的人呢? 興致來了就縱情高歌,頻繁地觀看寶劍,有人帶著酒來,就痛快地飲酒。 夜深時獨自伴著雞叫聲起舞,清晨遠望看到許多如蜃氣般的台子。 半輩子都與軍事相關,這到底是爲了什麽呢?怎堪忍受白發在耳邊不斷催促變老呢?

賞析

這首詩是作者在仲鞦生日時登上太武巖所作,詩中既描繪了眼前的景象,又抒發了內心的感慨。首聯通過對奇觀的感歎和對能賦才之人不被珍眡的感慨,反映出時代的衰亂和作者的無奈。頷聯寫作者興到狂歌、人來載酒的情景,表現出一種豪放不羈的態度。頸聯中“夜闌獨伴雞聲舞”躰現了作者的勤奮和警覺,“曉望何多蜃氣台”則描繪了早晨奇特的景象,給人以一種神秘的感覺。尾聯作者對自己半輩子的軍事生涯進行了反思,表達了對時光流逝和人生意義的思考,白發催人的描述更增添了一種滄桑之感。整首詩意境開濶,情感真摯,既有對現實的不滿,也有對人生的思考,具有一定的藝術感染力。

盧若騰

字閒之,又字海運,號牧州,晚年自號「留庵」,同安縣翔鳳里(今屬金門縣)人,徙居晉江。崇禎十三年(1640 年)進士,任兵部主事。調任寧波巡海道僉事,居官潔己惠民,剔奸弊,抑勢豪,擒捕盜賊,百姓安堵。又任鳳陽巡撫,甲申變後,與沈佺期、許吉燝等同渡海,隱居台灣,勵節終身,66 歲去世。著有《方輿圖考》40 卷、《補遺》1 卷。此外,還著有《留齋文集》7 卷、《島居隨錄》2 卷、《浯洲節烈傳》、《島噫詩集》、《輿耕堂隨筆》、《島山閑居偶寄》、《印譜》等,惜多已散失,僅存《島噫集》一書行世。為人秉性忠貞,仁慈愛民,深得百姓愛戴,遂有「盧菩薩」之稱。盧氏在賢厝可說是大姓氏,如今子孫已傳第十四代,現在還居住在盧氏故宅。盧氏故宅正屋為馬背式,屬於一落四櫸頭格局之金門傳統建築。故宅又稱「留庵故居」。 ► 10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