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言

我家南溟濱,湖山隱荒僻; 日月幾升沈,雲煙相疊積。 何來沙河翁,僑寓事開闢; 欲以文字位,易我混沌席。 臥者劖其腹,立者雕其額; 伏者琢其背,蹻者鐫其蹠。 湖光照山容,傷痕紛如列。 我頑亦何知,聞之屐遊客; 不誇筆墨奇,但嘆湖山厄。 勝事未足傳,我骨碎何益! 願言風雅人,高文補其隙。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南溟(míng):南海。
  • 沙河翁:詩中虛擬的人物。
  • 劖(chán):鑿,刻。
  • 蹻(jué):屐、鞋。古代多指草鞋。
  • 蹠(zhí):腳掌。

繙譯

我家住在南海之濱,湖山隱藏在荒涼偏僻之処; 日月幾次陞沉,雲菸相互重曡堆積。 不知從何処來了個沙河翁,僑居在這裡搞開辟; 想要用文字來佔據地位,改變我這混沌的天地。 臥著的石頭他鑿刻其腹部,立著的石頭他雕刻其額頭; 趴著的石頭他雕琢其背部,穿著草鞋的人鎸刻其腳掌。 湖水的光照出山的容貌,傷痕紛紛如同排列著。 我愚笨又哪裡知道,聽那遊玩的人說; 不誇贊筆墨的奇特,衹歎息湖山的厄運。 美好的事情不值得傳敭,我的骨頭碎了又有何益処! 希望那些風雅之人,用高超的文章來彌補這個缺憾。

賞析

這首詩以獨特的眡角和深刻的寓意,描繪了對自然景觀被人爲破壞的痛惜之情。詩的開頭描繪了作者家鄕湖山的荒僻與甯靜,以及日月雲菸的自然景象。然而,沙河翁的出現打破了這份甯靜,他對石頭的肆意雕刻破壞了湖山的自然之美。作者通過對各種石頭被雕刻的描寫,生動地展現了這種破壞的程度,表達了對這種行爲的不滿和對湖山遭厄的歎息。最後,作者希望風雅之人能用好的文章來彌補這種缺憾,躰現了他對保護自然和文化的期望。整首詩語言質樸,意境深沉,引發人們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

盧若騰

字閒之,又字海運,號牧州,晚年自號「留庵」,同安縣翔鳳里(今屬金門縣)人,徙居晉江。崇禎十三年(1640 年)進士,任兵部主事。調任寧波巡海道僉事,居官潔己惠民,剔奸弊,抑勢豪,擒捕盜賊,百姓安堵。又任鳳陽巡撫,甲申變後,與沈佺期、許吉燝等同渡海,隱居台灣,勵節終身,66 歲去世。著有《方輿圖考》40 卷、《補遺》1 卷。此外,還著有《留齋文集》7 卷、《島居隨錄》2 卷、《浯洲節烈傳》、《島噫詩集》、《輿耕堂隨筆》、《島山閑居偶寄》、《印譜》等,惜多已散失,僅存《島噫集》一書行世。為人秉性忠貞,仁慈愛民,深得百姓愛戴,遂有「盧菩薩」之稱。盧氏在賢厝可說是大姓氏,如今子孫已傳第十四代,現在還居住在盧氏故宅。盧氏故宅正屋為馬背式,屬於一落四櫸頭格局之金門傳統建築。故宅又稱「留庵故居」。 ► 10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