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訶林異上人奇峯精舍

城西古樹枝相樛,雲是神僧手所植。 青皮赤文十抱強,虎攫虯奔人莫識。 幾度摩娑行樹底,爽氣陰風振泉石。 頃來溽暑常伏枕,悵望禪棲杳難即。 清晨剝喙聞扣門,倏見磥砢懸素壁。 雪山靈草光照眼,祗園寶花亂相射。 跏趺座上爾爲誰,龐眉電目仍霜髭。 楞伽萬遍口能誦,毗邪丈室身不移。 白茆況邇訶林井,大士曹溪曾灌頂。 勝地猶依龍象力,清地屢照鸞凰影。 吾師日長繞百過,雨折風披何碎瑣。 香爐仙樂知有無,寶勝銖衣飄婀娜。 只今甲子旬五日,種花誰見還成果。 予生苦遭塵網縛,依止清涼無不可。 此圖此樹俱幻跡,況涉言詞計應左。 披圖且謝門徒歸,野客吟成山葉墮。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樛(jiū):向下彎曲的樹枝。
  • 青皮赤文:指樹皮青而有紋理。
  • 溽(rù)暑:指盛夏氣候潮溼悶熱。
  • 剝喙(huì):意爲敲門。
  • 磥砢(lěi luǒ):形容衆多委積的石頭。
  • 跏趺(jiā fū):佛教中修禪者的坐法,即雙足交疊而坐。
  • 楞伽(léng qié):佛教經典。
  • 毗邪(pí xié):又作「毗耶」,維摩詰居士的住處,這裏借指禪房。
  • 白茆(máo):一種水草。
  • 龍象:指修行勇猛、具有大力的人,這裏指高僧。
  • 寶勝銖(zhū)衣:用珍寶裝飾的袈裟。

翻譯

在城西有古老的樹枝相互交織,據說這是神僧親手所種植。 樹皮青而有紋理,樹幹周長超過十抱,像虎爪攫取、虯龍奔走般奇特,常人難以辨識。 我多次在樹下撫摸徘徊,清爽的氣息和陰涼的風使泉水和石頭都爲之振動。 近來悶熱的暑天我常伏枕而臥,悵然遠望那禪修的地方,難以到達。 清晨聽到敲門聲,忽然看見衆多委積的石頭懸在素壁之上。 雪山上的靈草光彩照人,祗園裏的寶花交相輝映。 在跏趺座上的你是誰呢?濃眉大眼,仍然霜白的鬍鬚。 能夠熟練誦讀楞伽經萬遍,在毗邪丈室中身形不動。 白茆靠近訶林井,大士曾在曹溪接受灌頂。 這勝地依然依靠高僧的力量,清靜之地多次映照出鸞凰的影子。 我的師父每天長久地圍繞此地經過,風雨的摧折又算得了什麼呢。 香爐中的仙樂不知是否存在,珍寶裝飾的袈裟飄逸婀娜。 如今已是甲子旬的第五天,種花的人誰能看到開花結果呢。 我這一生苦於被塵世的網束縛,依靠這清涼之地沒有什麼不可以的。 這幅圖和這棵樹都是虛幻的痕跡,何況涉及到言語的描述,估計也未必準確。 展開這圖姑且辭別門徒回去,山野之客吟成詩句,山葉也隨之飄落。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訶林異上人奇峯精舍的景象以及詩人對其的感受。詩中通過對古樹枝、青皮赤文的樹幹、涼爽的氣息、禪棲之地等的描寫,營造出一種神祕而寧靜的氛圍。詩人表達了對禪修之地的嚮往,同時也感慨自己被塵世所縛。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想象和生動的描寫,如「虎攫虯奔」「雪山靈草光照眼,祗園寶花亂相射」等,使讀者能夠感受到精舍的獨特魅力。此外,詩中還提到了佛教的元素,如楞伽經、毗邪丈室、灌頂等,增添了詩歌的宗教色彩。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體現了詩人對自然、宗教和人生的思考。

黎民表

明廣東從化人,字惟敬,號瑤石山人。黎貫子。黃佐弟子。以詩名,與王道行、石星、朱多煃、趙用賢稱“續五子”。亦工書畫。嘉靖舉人。選入內閣,爲制敕房中書舍人,出爲南京兵部車駕員外郎。萬曆中官至河南布政司參議。有《瑤石山人稿》、《養生雜錄》、《諭後語錄》。 ► 159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