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古

積怨豈無自,忘懷良亦難。 睚眥相往復,切骨有餘嘆。 爰絲毀絳侯,後乃與交歡。 上前辱趙談,所以能自安。 鼂錯中其禍,東市摧心肝。 錯亦始惡絲,案受吳王錢。 毒害有交報,刺客無終賢。 不如彼從史,醇醪醉寒天。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睚眥(yá zì):指怒目而視,借指極小的怨恨。
  • 爰絲(原詩中爲「絲」,猜測指爰盎,字絲):西漢名臣,曾反對漢景帝立梁孝王爲儲君,後因阻止竇太后封王信爲侯,被竇太后忌恨。
  • 絳侯(jiàng hóu):指周勃,西漢開國將領,被封爲絳侯。
  • 鼂錯(cháo cuò):即晁錯,西漢政治家,主張削藩,後被吳王劉濞等以「誅晁錯,清君側」爲名發動叛亂,被漢景帝處死。

翻譯

積累怨恨怎會沒有緣由呢,想要忘懷也確實困難。 因爲一點小事就互相怨恨報復,那種切骨之痛讓人有不盡的嘆息。 爰絲詆譭絳侯,後來卻又與他交好。 在皇上面前羞辱趙談,因此能夠讓自己安全。 晁錯遭到災禍,在東市被斬殺,令人心肝俱摧。 晁錯一開始也厭惡爰絲,是因爲爰絲接受了吳王的錢財。 毒害別人是會有報應的,刺客也並非始終都是賢良的。 不如那跟隨錢財的小吏,沉醉在美酒中度過寒冷的日子。

賞析

這首詩以歷史故事爲例,探討了人與人之間的怨恨、爭鬥以及其帶來的後果。詩中列舉了爰絲與絳侯、晁錯與爰絲之間的矛盾糾葛,指出了他們之間的怨恨報復最終都沒有好的結果。作者通過這些事例,表達了對爭鬥和怨恨的反思,認爲不如遠離這些是非,像那些追求醇酒的人一樣,過一種相對平靜的生活。整首詩用典豐富,語言簡潔,寓意深刻,反映了作者對人生和世事的一種思考。

黎遂球

明廣東番禺人,字美周。天啓七年舉人。再應會試不第。善詩、古文,工畫山水。崇禎中,陳子壯薦遂球爲經濟名儒,以母老不赴。明亡,方應陳子壯薦,爲南明隆武朝,兵部職方司主事,提督廣東兵援贛州,城破殉難。諡忠憫。有《蓮鬚閣詩文集》。 ► 59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