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陳侍御道襄按閩中

繡斧朝持出未央,梅花東指客途長。 論交十載曾同舍,把酒三秋忽異鄉。 離袂已搖燕市月,按章先肅晉陵霜。 腐儒竊侍雲臺議,願罷南征事朔方。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繡斧:指皇帝特派的執法大員所持的斧鉞裝飾。「繡」,讀作「xiù」。
  • 未央:此處指漢宮,泛指皇宮。
  • 東指:向東行進。
  • 客途:旅途。
  • 同舍:指在一起居住或共事的人。
  • 三秋:此處指三年。
  • 離袂:離人的衣袖。「袂」,讀作「mèi」。
  • 燕市:古代燕國的街市,這裏借指京城。
  • 按章:依照規章行事。
  • :整肅,整頓。
  • 晉陵:古地名,這裏可能代指福建某地。
  • 腐儒:指迂腐的儒生,作者自謙之詞。
  • 雲臺議:漢代宮內高臺名,漢明帝時曾圖畫中興功臣三十二人於雲臺,後借指朝廷的議論或表彰。
  • 南征:此處指南下到福建去。
  • 朔方:北方。

翻譯

御史手持飾有刺繡的斧鉞從皇宮出發,將要前往閩中,他向東而行,這旅途漫長。我們曾交往十年,同住一處,如今分別三年,在這秋天忽然在異鄉分別。離別的衣袖在京城的月光下揮動,到了閩地後他將依照規章首先整肅當地的風氣。我這迂腐的儒生有幸參與朝廷的議論,希望能夠停止南下出徵之事,而將精力用於北方的事務。

賞析

這首詩是詩人送別陳侍御道襄去閩中任職時所作。詩的首聯描繪了陳侍御持繡斧出京前往閩中的情景,表現出其身負重任和旅途的遙遠。頷聯回憶了兩人過去的交往和如今的分別,流露出對友情的珍視和離別的感慨。頸聯則想象陳侍御到閩地後的作爲,表現出對他的期望和信任。尾聯中詩人以「腐儒」自謙,表達了自己對國家大事的關注和建議,希望能夠重視北方事務。整首詩情感真摯,既有對友人的送別之情,又有對國家局勢的憂慮和思考,體現了詩人的家國情懷。同時,詩中運用了借代、用典等修辭手法,如「繡斧」代指執法大員,「雲臺議」借指朝廷議論,增強了詩歌的表現力和文化內涵。

黎民表

明廣東從化人,字惟敬,號瑤石山人。黎貫子。黃佐弟子。以詩名,與王道行、石星、朱多煃、趙用賢稱“續五子”。亦工書畫。嘉靖舉人。選入內閣,爲制敕房中書舍人,出爲南京兵部車駕員外郎。萬曆中官至河南布政司參議。有《瑤石山人稿》、《養生雜錄》、《諭後語錄》。 ► 159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