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秋侍宴中闕與諸公憩學士院作

· 宋庠
冠劍中休會禁扃,暫攲孤枕拂雲屏。 漢臣責重非真醉,楚客秋高恨獨醒。 寶墨喜窺前賜榜,華絛猶記舊呼鈴。 詔催終宴簫韶動,更學鶢鶋子細聽。
拼音

所属合集

#九月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季秋:秋季的第三個月,即農曆九月。
  • 侍宴中闕:在皇宮中參加宴會。
  • 禁扃:宮門緊閉,指宮廷內。
  • :倚靠。
  • 孤枕:單人枕頭。
  • 拂雲屏:拂拭雲紋裝飾的屏風。
  • 漢臣責重:此處借漢代官員責任重大,比喻自己身負重任。
  • 非真醉:並非真正喝醉,可能暗指心中憂慮。
  • 楚客:指流落在外的詩人,此處可能自比。
  • 秋高:秋天的景色或氣候。
  • 恨獨醒:因孤獨而感傷,清醒。
  • 寶墨:珍貴的墨寶,指前人的賜字或題跋。
  • 賜榜:皇帝的親筆題字或榜文。
  • 華絛:華麗的絲帶,可能是指官服上的裝飾。
  • 舊呼鈴:昔日的呼喚聲,可能指朋友或屬下的稱呼。
  • 簫韶:古代宮廷音樂,此處指宴會結束時的演奏。
  • 鶢鶋子:鳥名,古人常以鳥鳴寓意宴會或樂曲。

翻譯

在秋季的佳節裏,我在宮中參加了宴會,暫且倚着孤枕,拂去雲紋屏風上的塵埃。雖然肩負重任,但並非因爲真正的醉意,而是因深感孤獨,如同楚國的旅人,面對秋高氣爽,內心滿是遺憾和清醒。我欣喜地凝視着先前皇上的賜字,那些華美的絲帶仍讓我記得過去的呼喚。宴會接近尾聲,笙簫奏響,我彷彿聽見了鶢鶋鳥的叫聲,更加專注地傾聽這悠揚的樂曲。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宋庠在宮廷侍宴中的感受,他以漢臣自比,表達了肩負國家重任的清醒與孤獨。詩人通過「寶墨」、「華絛」等細節,展現出對歷史榮譽的追憶,以及對昔日友情的懷念。在宴會的氛圍中,他並未沉溺於酒樂,而是借鳥鳴「鶢鶋子」寓言,表達了對音樂藝術的欣賞和對生活的細膩體驗。整首詩情感深沉,既有對當下責任的擔當,也有對過去的回憶和對未來的期待,展現了詩人的高尚情操和獨特見解。

宋庠

宋庠

宋安州安陸人,徙開封雍丘,初名郊,字伯庠,後改字公序。仁宗天聖二年進士第一。累遷翰林學士。寶元二年,除參知政事。與宰相呂夷簡論事不合,出知揚州、鄆州。復入參政,改樞密使。皇祐元年拜相。三年,爲諫官包拯奏劾不戢子弟,無所建明,出知河南府。旋加使相,充樞密使,封莒國公。英宗即位,改封鄭國公,請老致仕。與弟宋祁俱以文學名,時稱“二宋”。讀書至老不倦,善正訛謬。卒諡元憲。有《國語補音》、《宋元憲集》等。 ► 8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