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州歌頭 · 屬得疾,暴甚,醫者莫曉其狀。小愈,困臥無聊,戲作以自釋
晨來問疾,有鶴止庭隅。吾語汝:「只三事,太愁余:病難扶,手種青松樹,礙梅塢,妨花逕,才數尺,如人立,卻須鋤。秋水堂前,曲沼明於鏡,可燭眉鬚。被山頭急雨,耕壟灌泥塗。誰使吾廬,映汚渠?
嘆青山好,檐外竹,遮欲盡,有還無。刪竹去?吾乍可,食無魚。愛扶疎,又欲爲山計,千百慮,累吾軀。凡病此,吾過矣,子奚如?」口不能言臆對:「雖盧扁、藥石難除。有要言妙道,往問北山愚,庶有瘳乎。」
拼音
注釋
六州歌頭:詞牌名。北宋新聲。《逸周書·卷二·程典》:「維三月旣生魄,文王合六州之侯,奉勤於商。」此指古代九州之荆、梁、雍、豫、徐、揚六州。宋人程大昌《演繁露·卷十六》:「《六州歌頭》,本鼓吹曲也,近世好事者倚其聲爲弔古詞,如『秦亡草昧,劉項起吞併』者是也。音調悲壯,又以古興亡事實之。聞其歌使人悵慨,良不與豔辭同科,誠可喜也。本朝皷吹止有四曲:《十二時》、《導引》、《降仙臺》幷《六州》。爲曲,每大禮宿齋或行幸遇夜,每更三奏,名爲警場。眞宗至自幸亳,親饗太廟,登歌始作,聞奏嚴遂詔,自今行禮罷乃奏。政和七年,詔《六州》改名《崇明祀》,然天下仍謂之《六州》,其稱謂已熟也。今前輩集中大祀大䘏皆有此詞。」鼓吹曲乃軍中樂。此調聲韻上大量連用三言短句,一氣驅使,旋折而下,調勢雄偉,聲容「繁音促節」,恰宜表達緊張、急迫、激昂、慷慨之壯烈情緒,爲詞調中最激烈之調。《詞譜》於此調列九體,以賀詞爲正體,雙調,一百四十三字,平仄互叶。前闋十九句,八平韻,八叶韻;後闋二十句,八平韻,十叶韻。又有於平韻外兼叶仄韻者,或同部平仄互叶,或平韻同部、仄韻隨時變換,幷能增強激壯聲情,有「繁絃急管、五音繁會」之妙。要以平韻爲主,仄韻爲副,務使「玄黃律呂,各適物宜」耳。其諸變體亦常爲宋人所用。
調注:廣信書院本作四疊,王詔校刊本作三疊,玆從四卷本丙集作雙調。
鶴止庭隅:西漢·賈誼《鵩(fú)鳥賦》:「誼爲長沙王傅三年,有鵩鳥飛入誼舍,止於坐隅,鵩似鴞,不祥鳥也。誼既以謫居長沙,長沙卑濕,誼自傷悼,以爲壽不得長,迺爲賦以自廣:單閼之歲,四月孟夏,庚子日斜,鵩集余舍,止于坐隅,貌甚閒暇。異物來崪(cuì),私怪其故,發書占之,讖(chèn)言其度。曰『野鳥入室,主人將去。』請問於鵩:『余去何之?吉虖告我,凶言其災。淹速之度,語余其期。』」宋·蘇軾《鶴嘆》詩:「園中有鶴馴可呼,我欲呼之立坐隅。」
吾語汝:《論語·陽貨》:「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秋水堂:卽秋水觀。徐元傑《辛稼軒傳贊》謂「所居有瓢泉、秋水」,《鉛(Yán)山縣志·卷八》:「秋水觀,在期思。」辛稼軒《菩薩蠻·葛巾自向滄浪濯》闋題云「晝眠秋水」,秋水觀卽秋水堂,爲瓢泉居第中之一重要建築。
「曲沼明於鏡」句:唐·劉禹錫《奉和中書崔舍人八月十五日夜翫月二十韻》詩:「曲沼凝瑤鏡,通衢若象筵。」
映汚渠:唐·韓愈《符讀書城南》詩:「二十漸乖張,淸溝映汚渠。」
乍可:寧可。
食無魚:《戰國策·卷十一·〈齊策四·齊人有馮諼(xuān)者〉》:「齊人有馮諼者,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孟嘗君曰:『客何好?』曰:『客無好也。』曰:『客何能?』曰:『客無能也。』孟嘗君笑而受之曰:『諾。』……居有頃,倚柱彈其劍,歌曰:『長鋏歸來乎!食無魚。』」按:此處實用宋·蘇軾《於潛僧緑筠軒》詩:「可使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吾過矣:《禮記·檀弓上》:「子夏投其杖而拜曰:『吾過矣!吾過矣!吾離群而索居亦已久矣。』」
「口不能言臆對」句:西漢·賈誼《鵩鳥賦》:「鵩乃太息,舉首奮翼,口不能言,請對以臆。」宋·蘇軾《鶴嘆》詩:「鶴有難色側睨予,豈欲臆對如鵩乎?」
盧扁:扁鵲爲古代名醫,以其家於盧,因又稱盧扁。四卷本丙集作「扁鵲」。
要言妙道:西漢·枚乘《七發》:「客曰:『今太子之病,可無藥石、針刺、灸療而已,可以要言妙道説而去也。不欲聞之乎?』」
北山愚:疑指《北山移文》中「北山之友」,因其不能如周顒(yóng)事取悅於世,故稱之爲「北山愚」。
庶有瘳(chōu)乎:《莊子·卷四·〈內篇·人間世〉》:「回嘗聞之夫子曰:『治國去之,亂國就之,醫門多疾。』願以所聞思其則,庶幾其國有瘳乎!」瘳,《説文》:「疾瘉(yù)也。」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