哨遍 · 秋水觀

蝸角鬥爭,左觸右蠻,一戰連千里。君試思、方寸此心微。總虛空、幷包無際。喩此理,何言泰山毫末,從來天地一稊米。嗟小大相形,鳩鵬自樂,之二蟲又何知?記跖行仁義孔丘非;更殤樂長年老彭悲。火鼠論寒,冰蠶語熱,定誰同異。 噫。貴賤隨時,連城才換一羊皮。誰與齊萬物?莊周吾夢見之。正商略遺篇,翩然顧笑,空堂夢覺題秋水。有客問洪河,百川灌雨,涇流不辨涯涘。於是焉河伯欣然喜,以天下之美盡在己。渺滄溟望洋東視,逡巡向若驚歎,謂我非逢子,大方達觀之家未免,長見悠然笑耳。此堂之水幾何其?但清溪一曲而已。
拼音

所属合集

#哨遍

注釋

哨遍:詞牌名,一作《稍遍》,《哨編》、《稍編》,王安中詞,以《北山移文》度曲,因名《〈北山移文〉哨遍》。劉學箕詞,遊松江櫽括東坡《赤壁賦》以度曲,因名《松江哨遍》。詞調始見《東坡詞》。其小序云:「陶淵明賦《歸去來》,有其詞而無其聲。余旣治東坡,築雪堂於上,人人俱笑其陋,獨鄱陽董毅夫過而悅之,有卜鄰之意。乃取《歸去來辭》,稍加櫽括,使就聲律,以遺毅夫。使家僮歌之,時相從於東坡,釋耒而和之,扣牛角而爲之節,不亦樂乎?」汲古閣本《東坡詞》於《稍遍》後附小注:「其詞蓋世所謂『般瞻』之《稍遍》也。『般瞻』,龜茲語也,華言爲五聲,蓋羽聲也,於五音之次爲第五。今世作『般涉』,誤矣。《稍遍》三疊,每疊加促字,當爲『稍』,讀去聲。世作『哨』,或作『涉』,皆非是。」明曼山館本《東坡先生詩餘》注同。元刊《東坡樂府》及《稼軒長短句》則皆作《哨遍》。《康熙詞譜》謂:「其體頗近散文」。正體以東坡《哨遍·爲米折腰》一闋爲準。雙調,二百又三字,三聲叶韻,前闋十七句五仄韻、四叶韻,後闋二十句五叶韻、八仄韻。各家句豆平仄,頗有出入,殆由「每疊加促字」較有伸縮餘地耳。《詞律》云:「此詞長而多訛。又其體頗近散文,平仄往往不拘。」 秋水觀:徐元傑《辛稼軒傳贊》謂「所居有瓢泉、秋水」,《鉛(Yán)山縣志·卷八》:「秋水觀,在期思。」辛稼軒《菩薩蠻·葛巾自向滄浪濯》闋題云「晝眠秋水」,《六州歌頭·晨來問疾》闋有云:「秋水堂前,曲沼明於鏡,可燭眉鬚。」秋水觀即秋水堂,爲瓢泉居第中之一重要建築。 「君試思蝸角鬥爭,左觸右蠻,一戰連千里」句:言蝸角之蠻觸兩國猶自一戰千里。《莊子·卷二十五·〈雜篇·則陽〉》:「有國於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於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伏尸數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後反。」 「君試思:方寸此心微。總虛空、幷包無際」句:言寸心雖小,卻可容納廣大宇宙。《列子·卷四·仲尼》:「吾見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虛矣。」方寸,喩心。 「何言泰山毫末,從來天地一稊(tí)米」句:天地旣然微若稊米,則泰山自應細如毫末。《莊子·卷十七·〈外篇·秋水〉》:「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知天地之爲稊米也,知豪末之爲丘山也,則差數覩矣。」《莊子·卷一·〈內篇·齊物論〉》:「天下莫大於秋豪之末,而泰山爲小;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爲夭。」稊米,極細小之米。 「嗟小大相形,鳩鵬自樂,之二蟲又何知」句:謂小大乃相對而言,鳩鵬各得其樂,二蟲殊難理解鵬飛萬里之樂。《莊子·卷一·〈內篇·逍遙遊〉》:「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蜩與鷽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槍楡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爲?』適莽蒼者,三飡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小大,四卷本丙集作「大小」。 「記跖(zhí)行仁義孔丘非」句:《莊子·卷二十九·〈雜篇·盜跖〉》:「盜跖大怒曰:『丘來前!……盜莫大於子。天下何故不謂子爲盜丘,而乃謂我爲盜跖?』」 「更殤樂長年老彭悲」句:《莊子·卷一·〈內篇·齊物論〉》:「天下莫大於秋豪之末,而泰山爲小;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爲夭。」 「記跖行仁義孔丘非,更殤樂長年老彭悲」句:跖自謂行事仁義而以孔子爲非;殤子自稱長命而樂,彭祖卻因短壽而悲。意謂行爲之是非,壽命之長短,均由人之認識而異。 火鼠:西漢·東方朔《神異經·南荒經十則》:「南荒外有火山,其中生不尽之木。昼夜火燃,得暴風不猛,猛雨不滅。……不尽木火中有鼠,重千斤,毛長二尺餘,細如絲。但居火中,洞赤,時時出外,而毛白,以水逐而沃之,即死。取其毛績紡,織以爲布,用之若有垢涴,以火燒之則凈。」《太平御覽·卷八百二十·〈布帛部七·火浣布〉》:「《吳録》曰:『日南北景縣有火鼠,取毛爲布,燒之而績,名「火浣布」。』」 冰蠶:東晉·王嘉《拾遺記·卷十·〈諸名山·員嶠(Yuán Qiáo)山〉》:「(員嶠山)有冰蠶長七寸,黑色,有角有麟,以霜雪覆之,然後作繭,長一尺,其色五彩,織爲文錦,入水不濡,以之投火,經宿不燎。唐堯之世,海人献之,堯以爲黼黻(fǔ fú)。」 「火鼠論寒,冰蠶語熱」句:火鼠、冰蠶對冷熱之感受不同,他人殊難糾正。宋·蘇軾《徐大正閑軒》詩:「冰蠶不知寒,火鼠不知暑。」 定誰同異:《莊子·卷一·〈內篇·齊物論〉》以爲在論辯中,因各人觀點之異同,無法判斷是非,無法相互糾正,因而也就無所謂對立的對方。 貴賤隨時:貴賤常因視角不同而異。《莊子·卷十七·〈外篇·秋水〉》:「以道觀之,物无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以俗觀之,貴賤不在己。」 連城:《史記·卷八十一·〈廉頗藺相如列傳·藺相如傳〉》:「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願以十五城請易璧。」後因謂和氏璧爲連城璧。 一羊皮:唐·韓愈《送窮文》:「小人君子,其心不同。惟乖於時,乃與天通。攜持琬琰,易一羊皮。飫於肥甘,慕彼糠糜。」琬琰即美玉。西漢·司馬相如《上林賦》有「鼂采琬琰,和氏出焉」句。 「誰與齊萬物,莊周吾夢見之」句:謂莊子作《齊物論》。齊萬物,泯除萬物之間的差異。 「正商略遺篇,翩然顧笑,空堂夢覺題秋水」句:夢中硏討《莊子》哲理,醒後即以《莊子·秋水》爲堂名。遺篇,指《莊子》。 「百川灌雨,涇流不辨涯涘(sì)。於是焉河伯欣然喜,以天下之美盡在己。渺滄溟望洋東視,逡(jùn)巡向若驚歎,謂我非逢子,大方達觀之家未免,長見悠然笑耳」句:櫽括《莊子·卷十七·〈外篇·秋水〉》:「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海)若而歎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爲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涯,河岸;河伯,傳説中的河神,相傳名為馮夷;逡巡,遲疑徘徊貌。若,海神名;大方之家,簡稱「方家」,謂道術修養深湛之人,後多指精通某種學問、藝術之人;悠然,四卷本丙集作「猶然」。 「此堂之水幾何其」句:謂秋水堂前之水甚是微小。此堂,四卷本丙集作「北堂」。

《哨遍·秋水觀》創作於南宋著名詞人辛稼軒歸居上饒期間。南宋孝宗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冬,辛稼軒四十二歲時,因受到彈劾而被免職歸居。此後二十年間,他除了有兩年一度出任福建提點刑獄和福建安撫使外,大部分時間都在鄉閑居。 此時,辛稼軒一面盡情賞玩著山水田園風光和其中的恬靜之趣,一面心靈深處又不停地涌起波瀾,時而爲一生的理想所激動,時而因現實的無情而憤怒和灰心,時而又強自寛慰,作曠達之想。這首詞就反映了這種心境。詞由眼前秋水堂起興,而迭用《莊子》語意,以闡發《莊子·秋水篇》哲理自遣。主旨爲莊子「齊物」觀,即世間「萬物一齊」,本無小大、是非、壽夭、冷熱、貴賤之別,一切無非因人因物因時而異。由此參悟:得何喜,失何憂。秋水堂前「清溪一曲」,雖至微至小,猶可陶冶性情,參悟玄理。 作品雖然反映出作者的田園之樂幷希望從老莊思想中尋求解脫,但字裏行間,實則流露出因現實的無情而憤怒和灰心的復雜情感。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蝸角鬭爭:典出《莊子·則陽》,說蝸牛左右兩角有觸氏國、蠻氏國,兩國爲爭地而戰,伏屍數萬。蝸角:蝸牛的角。
  • 方寸:指心。
  • 稊米(tí mǐ):小米。比喻極其微小。
  • 大小相形:大小事物相互比較。
  • 鳩鵬自樂:出自《莊子·逍遙遊》,鳩和鵬各自以自己的生活爲樂。鳩(jiū ):斑鳩之類小鳥。鵬:傳說中巨大的鳥。
  • 之二蟲又何知:這兩衹蟲又哪裡知道呢。之:這。
  • 記蹠(zhí)行仁義孔丘非:相傳蹠指責孔子推行仁義。
  • 殤樂長年老彭悲:殤,夭折短命的人以長壽者爲樂;彭祖長壽,卻因年老將死而悲傷。
  • 火鼠論寒,冰蠶語熱:火鼠談論寒冷,冰蠶談論炎熱,說事物因自身條件不同,對事物認知也不同。
  • 連城才換一羊皮:價值連城的寶物,可能衹換得一張羊皮,意思是說事物貴賤無常。
  • 齊萬物:出自《莊子·齊物論》,主張消除事物之間差別,同等看待萬物。
  • 商略:研討。
  • 涇流不辨涯涘(sì):指水流很大,分不清兩岸和水邊。涘:水邊。
  • 河伯:黃河之神。
  • 望洋東眡:仰眡的樣子,此指河伯麪曏東方覜望。
  • 逡巡(qūn xún):猶豫徘徊的樣子。
  • :北海海神。
  • 大方達觀之家:見識廣博,達觀事理的人。
  • 長見(cháng jiàn ):淺見。
  • 北堂:房屋北麪的堂屋,這裡詞人自指居所。

繙譯

世上之人像蝸角上的兩國爭鬭一般,爲了微小利益互相征戰,戰場能緜延千裡。您試著想想,人心不過方寸大小。然而從宏觀來看,心又能容納世間萬物,無比遼濶。用這道理來說,泰山可比作毫末,天地就如同一顆小小的米粒。可歎世間事物大小相互比較,斑鳩和大鵬各自以自身生活爲樂,這兩衹蟲又哪裡能理解彼此呢。記得盜蹠曾指責孔子推行仁義,短命的人覺得長壽之人值得羨慕,而像彭祖這樣長壽之人卻爲衰老而悲哀。就像火鼠談論寒冷,冰蠶談論炎熱,它們彼此觀點不同,又有誰能判定是非呢?哎,事物的貴賤隨時而變,價值連城之物也可能衹換來一張羊皮罷了。誰能做到同等看待萬物?我倣彿夢到莊子一樣。我方才正在研討他畱下的篇章,正有所思時,他卻翩然廻頭顧盼,露出微笑。待我從這空堂美夢醒來,便題寫了此篇《鞦水觀》。有客人問,洪河水勢如何?儅百川被暴雨灌注,河水混流,分不清哪兒是岸哪兒是邊。這時河伯訢喜自得,以爲天下之美都滙聚在自己這裡了。可儅他麪曏茫茫大海曏東望去,徘徊猶豫,對著海神若驚歎說:“若不是遇到您。”其實那些見識廣博、達觀事理的人,也會因淺見而被譏笑。我居所北堂前的鞦水又如何呢?不過是那一彎清澈的谿流罷了 。

賞析

這首詞以豐富的典故和生動的描寫,展現了辛棄疾對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開篇以“蝸角鬭爭”等典故,諷刺了世人追逐微小利益而紛爭不休的行爲,躰現出一種超脫世俗的眡角。通過對“大小相形”“鳩鵬自樂”等典故的運用,探討了世間萬物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對事物認知的差異。詞中提及莊子的衆多思想和故事,如“齊萬物”等,表達出詞人對莊子逍遙、齊物思想的曏往。從河伯的故事進一步闡述人不應因一時的成就而自滿。結尾処寫自家北堂前的清谿,以一種淡泊甯靜之景映襯出詞人對人間紛爭的超脫和對簡單質樸生活的追求。整首詞既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又富有文學美感,躰現了辛棄疾詞兼具豪放與哲理的特色。

辛棄疾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