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江紅
宿酒醒時,算只有、清愁而已。人正在、青涂堂上,月華如洗。紙帳梅花歸夢覺,蓴羹鱸鱠秋風起。問人生、得意幾何時,吾歸矣。
君若問,相思事。料長在,歌聲裏。這情懷只是,中年如此。明月何妨千里隔,顧君與我如何耳。向尊前、重約幾時來,江山美。
拼音
注釋
「盧國華由閩憲移漕建安,陳端仁給事同諸公餞別,余爲酒困,臥靑涂堂上,三鼓方醒。國華賦詞留別,席上和韻。靑涂,端仁堂名也」:四卷本丙集作「盧憲移漕建寧,陳端仁給事同諸公餞別。余爲酒困,臥靑涂堂上,三鼓方醒。盧賦詞留別,席上和韻。靑涂,端仁堂名也」。廣信書院本作「用韻,時國華置酒,歌舞甚盛」,玆從四卷本補。
盧國華:《麗水縣志》:「盧彥德字國華。知廣德軍建平縣。舊籍有絶戶物力錢,抑民代輸絹匹,民苦之,多逃亡;彥德至,大搜隱漏,所入三倍於舊,遂以充賦。消虛戶二千有餘,逃者復歸。兩守蜀郡,再歷憲漕,並著聲績。召爲戶部郎官,除福建轉運判官,官至朝請大夫。」《福建通志·職官志·提點刑獄文臣提刑》:「盧彥德,麗水人,紹興二十四年進士,紹熙間任。」
陳端仁:南宋·陳傅良、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卷二十九·人物類四·科名》,謂陳峴(xiàn),字端仁,閩縣人。紹興二十七年(公元1157年)王十朋榜進士。另據宋·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卷十七·公使庫》載「淳熈中,……頃嵗陳給事峴爲蜀帥」及《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乙集·卷十二·蜀帥聘幣不入私家者三人》之記事,知其於淳熙中曾帥四川。據《宋史·卷一百七十三·〈食貨志·農田〉》載「淳熙二年,兩浙轉運判官陳峴言:『昨奉詔遍走平江府、常州、江陰軍,諭民並力開浚利港諸處,並已畢功。始欲官給錢米,歲不下數萬,今皆百姓相率效力而成。』」《宋史·卷一百八十三·〈食貨志·鹽〉》載「(淳熙)八年,福建市舶陳峴言:『福建自元豐二年轉運使王子京建運鹽之法,不免有侵盜科擾之弊,且天下州縣皆行鈔法,獨福建膺運鹽之害。紹興初,趙不已嘗措置鈔法,而終不可行者,蓋漕司則藉鹽綱爲增鹽錢,州縣則藉鹽綱以爲歲計,官員則有賣鹽食錢、縻費錢,胥吏則有發遣交納常例錢,公私齟齬,無怪乎不可行也。鈔法未成倫序,而綱運遽罷,百姓率無食鹽,故漕運乘此以爲不便,請抱引錢而罷鈔法。鈔法罷而綱運興,官價高而私價賤,民多食私鹽而官不售,科抑之弊生矣。』於是詔峴措置。」及《宋會要》各門,知其於帥四川前曾任平江守、兩浙轉運判官、福建市舶等官,其罷免蜀帥事在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南宋·樓鑰《攻媿(kuì)集·卷二十八·繳陳峴差知靖江府》之奏劄,中有「閒廢雖久,衆尚齗齗(yín yín)齗齗,忿嫉之意也」諸語。樓鑰於紹熙三年(公元1192年)後方入詞掖,如翰林院之類,其繳駁劄子當即紹熙四年(公元1193年)左右所奏進者。據知陳氏其時正在廢退家居,故得於稼軒被召時置酒相送也。
紙帳梅花:一種由多樣物件組合、裝飾而成的臥具。宋·朱敦儒《鷓鴣天·詠歲暮》詞:「添老大,轉癡頑。謝天教我老來閒。道人還了鴛鴦債,紙帳梅花醉夢間。」南宋·林洪《山家清事·梅花紙帳》:「法用獨牀,旁植四黑漆柱,各掛以半錫瓶,插梅數枝,後設黑漆板約二尺,自地及頂,欲靠以清坐。左右設橫木一,可掛衣。角安班竹書貯一,藏書三四。掛白麈(zhǔ)一,上作大方目頂,用細白楮(chǔ)衾作帳罩之,前安小踏牀,於左植綠漆小荷葉一,寘(zhì)香鼎,然紫藤香。中只用布單、楮衾、菊枕、蒲褥,乃相稱『道人還了鴛鴦債,紙帳梅花醉夢間』之意。古語云:『服藥千朝,不如獨宿一宵。』儻未能以此爲戒,宜亟移去梅花,毋汚之。」明·高濂《遵生八牋·卷八·〈起居安樂牋·晨昏怡養動用事具〉》:「紙帳,用藤皮繭紙纏於木上,以索纏緊,勒作縐(zhòu)紋,不用糊,以綫折縫縫之。頂不用紙,以絺(chī)布爲頂,取其透氣。或畫以梅花,或畫以蝴蝶,自是分外清致。」
蓴羹鱸鱠:《晉書·卷九十二·〈文苑·張翰傳〉》:「張翰,字季鷹,呉郡呉人也。……翰有淸才,善屬文,而縱任不拘,時人號爲『江東歩兵。』……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呉中菰菜、蓴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南朝宋·劉義慶《世説新語·識鑒》:「張季鷹辟齊王東曹掾,在洛,見秋風起,因思呉中菰菜、蓴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駕便歸。俄而齊王敗,時人皆謂見機。」
中年如此:南朝宋·劉義慶《世説新語·言語》:「謝太傅語王右軍曰:『中年傷於哀樂,與親友別,輒作數日惡。』王曰:『年在桑楡,自然至此,正賴絲竹陶寫,恆恐兒輩覺,損欣樂之趣。』」
「明月何妨千里隔」句:南朝宋·謝莊《月賦》:「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
「顧君與我如何耳」句:《漢書·卷四十·王陵傳》:「呂須常以(陳)平前爲高帝謀執樊噲,數讒平曰:「爲丞相不治事,日飲醇酒近婦人。」平聞,日益甚。呂太后聞之,私喜。面質呂須於平前,曰:『鄙語曰:「兒婦人口不可用」,顧君與我何如耳,無畏呂須之譖。』」如何,四卷本丙集作「何如」。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