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庭芳 · 和洪丞相景伯韻

傾國無媒,入宮見妬,古來顰損蛾眉。看公如月,光彩衆星稀。袖手高山流水,聽羣蛙、鼓吹荒池。文章手,直須補袞,藻火粲宗彝。 癡兒公事了,吳蠶纏繞,自吐餘絲。幸一枝粗穩,三徑新治。且約湖邊風月,功名事、欲使誰知。都休問,英雄千古,荒草沒殘碑。
拼音

注釋

和洪丞相景伯韻:四卷本丙集作「和洪景伯丞相韻」。 洪丞相景伯:洪适,字景伯,江西鄱陽人。與乃弟洪遵、洪邁文名滿天下,人稱「三洪」。他於乾道元年曾居相位,後被劾罷去。淳熙八年春,作《滿庭芳》二首,稼軒三和其韻,此其一。《宋史·卷三百七十三·〈洪皓傳·洪适傳〉》:「适字景伯,皓長子也。幼敏悟,日誦三千言。皓使朔方,适年甫十三,能任家事。以皓出使恩,補修職郎。紹興十二年,與弟遵同中博學宏詞科。……後三年,弟邁亦中是選,由是三洪文名滿天下。……乾道元年五月,遷翰林學士,仍兼中書舍人。……十二月,拜尙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未幾,春霖,适引咎乞退,林安宅抗疏論适,旣而臺臣復合奏。三月,除觀文殿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尋起知紹興府、浙東安撫使。再奉祠。淳熙十一年薨,年六十八,謚文惠。适以文學聞望,遭時遇主,自兩制一月入政府,又四閲月居相位,又三月罷政,然無大建明,以究其學。家居十有六年,兄弟鼎立,子孫森然,以著述吟詠自樂,近世備福鮮有及之。」按:奉祠指宋代設宮觀使、判官、都監、提舉、提點、主管等職,以安置五品以上不能任事或年老退休的官員等。他們衹領官俸而無職事。因宮觀使等職原主祭祀,故亦稱奉祠。《宋史·卷一百七十·職官志·宮觀》:「宋制,設祠祿之官,以佚老優賢。先時員數絕少,熙寧以後乃增置焉。在京宮觀,舊制以宰相、執政充使,或丞、郎、學士以上充副使,兩省或五品以上爲判官,內侍官或諸司使、副爲都監,又有提舉、提點、主管。」 傾國無媒:謂美人與君主間缺少媒介之人。唐·韓愈《縣齋有懷》:「誰爲傾國媒,自許連城價。」傾國,傾國之貌,代指絶代佳人。 入宮見妬:《史記·卷八十三·鄒陽傳》:「故女無美惡,入宮見妬;士無賢不肖,入朝見嫉。」 顰(pín)損:指蛾眉(美人)受到傷害。 蛾眉:借指女子容貌的美麗。戰國楚·屈原《楚辭·離騷》:「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謡諑謂余以善淫。」 「傾國無媒,入宮見妬,古來顰損蛾眉。」句:言美人見妬,自古而然。喩賢才遭忌,寫出洪适境遇。唐·駱賓王《爲徐敬業討武曌檄》:「入宮見妬,蛾眉不肯讓人。」 「看公如月,光彩眾星稀。」句:言景伯才冠當朝,眾不可及。西漢·劉安《淮南子·卷十七·説林》:「百星之明,不如一月之光。」 袖手:縮手於袖,表示不預其事(此指政事)。 高山流水:暗用伯牙、鍾子期相知事。伯牙善琴,寓情高山流水,惟子期爲知音。子期死,伯牙終身不復撫琴。此謂以高山流水爲知音。《列子·湯問·高山流水》:「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伯牙游於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於巖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爲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鍾子期輒窮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嘆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象猶吾心也。吾於何逃聲哉?』」 聽群蛙、鼓吹荒池:《南齊書·卷四十八·孔稚珪傳》:「孔稚珪字德璋,會稽山陰人也。……稚珪風韻清疏,好文詠,飲酒七八斗。與外兄張融情趣相得,又與琅邪王思遠、廬江何點、點弟胤竝款交。不樂世務,居宅盛營山水,憑机獨酌,傍無雜事。門庭之內,草萊不剪,中有蛙鳴,或問之曰:『欲爲陳蕃乎?』稚珪笑曰:『我以此當兩部鼓吹,何必期效仲舉。』」鼓吹,樂曲。 「袖手高山流水,聽群蛙、鼓吹荒池。」句:説景伯隱居田園,過著怡情山水的閑適生活。 補袞(gǔn):謂補救、規諫帝王的過失。《詩經·大雅·烝民》:「袞職有闕,維仲山甫補之。」袞,帝王服袞龍之衣。 宗彝(yí):宗廟祭祀用的禮品,此代指祀器上的獸飾。 藻火粲宗彝:繡畫水藻、火焰、宗彝於袞服,使袞服益發光輝燦爛,喩有輔君治國之才。《尙書·虞書·益稷》:「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宗彝、藻、火、粉米,黼(fǔ)《說文》:『白與黑相次文。』、黻(fú)《說文》:『黑與靑相次文。』,絺(chī)《說文》:『細葛也。』繡。以五采彰施於五色,作服,汝明。」注:「會,五采也,……宗廟彝樽,亦以山、龍、華蟲爲飾。」又云:「天子服日月而下,諸侯自龍袞而下至黼黻,士服藻火。」周秉鈞注:「宗彝,虎蜼也,宗廟彝器有虎彝蜼彝,故以宗彝名虎蜼也。」藻、火,皆衣飾圖形。 「文章手,直須補袞,藻火粲宗彝。」句:謂景伯文章高手,足以輔君治國。 癡兒公事了:這裏借言景伯歸隱。《晉書·卷四十七·〈傅玄傳·傅咸傳〉》:「(楊)駿弟濟素與咸善,與咸書曰:『江海之流混混,故能成其深廣也。天下大器,非可稍了,而相觀每事欲了。生子癡,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作癡,復爲快耳!左丞總司天臺,維正八坐,此未易居。以君盡性而處未易居之任,益不易也。想慮破頭,故具有白。』咸答曰:『衛公云酒色之殺人,此甚於作直。坐酒色死,人不爲悔。逆畏以直致禍,此由心不直正,欲以苟且爲明哲耳!自古以直致禍者,當自矯枉過直,或不忠允,欲以亢厲爲聲,故致忿耳。安有空空爲忠益,而當見疾乎!』居無何,駿誅。咸轉爲太子中庶子,遷御史中丞。」宋·黃庭堅《登快閣》詩:「癡兒了卻公家事,快閣東西倚晚晴。」癡兒,癡人、獃子。 「癡兒公事了,吳蠶纏繞,自吐餘絲。」句:言景伯擺脫政事後,猶吳蠶餘絲未盡,仍然關心國家大事,常常詠志抒懷。 一枝:喩景伯隱居之所。《莊子·卷一·逍遙遊》:「許由曰:『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北周·庾信《小園賦》:「若夫一枝之上,巢父得安巢之所。」 粗穩:初步安穩。 三徑:本意爲三條小路。西漢末年,兗州刺史蔣詡辭官歸隱,於院中闢三逕,惟與高人雅士交往。東漢·趙岐《三輔決錄·卷一·逃名》:「蔣詡,字元卿,隠於杜陵,舍中三逕,唯羊仲、裘仲從之遊,二仲皆挫廉逃名之士。」後世即以「三徑」指隱居者的家園。東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三徑就荒,松菊猶存。」 「幸一枝粗穩,三徑新治(chí)。」句:謂景伯幸得隱居之所,一切整治停當。宋·蘇軾《除夜病中贈柳屯田》詩:「三徑初成貲,一枝有餘煖。」治,此處押平聲韻。 「且約湖邊風月,功名事、欲使誰知。」句:言且忘功名之事,相約吟賞風月。 殘碑:記載英雄業績的殘敗了的墓碑。 「都休問,英雄千古,荒草沒殘碑。」句:一切休問,君不見千古英雄,猶自埋沒荒草,無聞於人世。

《滿庭芳·和洪丞相景伯韻》作於淳熙八年春,辛稼軒時任江西安撫使。淳熙七年冬,辛稼軒又由湖南安撫使調知隆興府(今江西南昌市),兼江西安撫使。 上闋指出賢才遭妬,自古皆然,立足較高。以下盛贊洪适文章人品,而於「袖手」處作一跌宕,賢才隱退,君國不幸。下闋賦友人隱退後心態:公事雖了,餘情不斷;「風月」、「功名」對舉,牢騷自明。結拍英雄荒草,勸慰語,亦激憤語;旣寄意洪适,亦自我抒懷。
辛棄疾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