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仙 · 卽席和韓南澗韻

風雨催春寒食近,平原一片丹青。溪頭喚渡柳邊行。花飛蝴蝶亂,桑嫩野蠶生。 緑野先生閒袖手,卻尋詩酒功名。未知明日定陰晴。今宵成獨醉,卻笑衆人醒。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譯文

微風細雨催促著春天,寒食的節日快要來到了。平原上,桃紅柳緑一片春天。我們散步在原野上。來到了流水潺潺的溪邊,在溪頭,叫喚渡船渡我們過溪去玩。風吹著紅花亂飛,蝴蝶狂舞,初生的野蠶,喫著桑樹的嫩葉。 我要學習緑野先生,清閑袖手,不管國家的大事,把詩酒當作功名去尋求。不管明天是陰是晴。今天晚上就算是我一個人醉了,但是我卻看得清楚,可笑的是那些自以爲清醒的人,卻是糊裏糊塗。

注釋

臨江仙:詞牌名,原是唐教坊曲,後用作詞牌。《樂章集》入「仙呂調」,《張子野詞》入「髙平調」,元髙拭詞注「南呂調」。李後主詞名《謝新恩》。賀方回詞有「人歸落雁後」句,名《雁後歸》。韓澗泉詞有「羅帳畫屛新夢悄」句,名《畫屛春》。李易安詞有「庭院深深深幾許」句,名《庭院深深》。《臨江仙》源起頗多歧説。南宋黃叔暘《花菴詞選》注,「唐詞多緣題所賦,《臨江仙》之言水仙,亦其一也。」明董逢元《唐詞紀》認爲,此調「多賦水媛江妃」,即多爲詠水中的女神。調名本意即詠臨江憑弔水仙女神。近代學者任半塘先生據敦煌詞有句云「岸闊臨江底見沙」謂詞意涉及臨江。「臨」本意是俯身看物;臨江而看的自是水仙。但中國歷代所祭的水仙幷不确定。像東漢袁康、吳平《越絶書》所記的春秋吳國功勛伍子胥受讒而死成爲長江水仙,東晉王子年《拾遺記》稱戰國楚大夫屈原爲湘江水仙。此外,還有琴髙、郭景純、陶峴(xiàn)各爲不同水仙的記載。另外,投湘江而死的舜之二妃、三國魏曹植筆下的洛河女神,都是人們祭祀的對象。按《臨江仙》調起於唐時,惟以前後段起句、結句辨體,其前後兩起句七字、兩結句七字者,以和凝詞爲主,無別家可校。其前後兩起句七字、兩結句四字、五字者,以張子澄詞爲主,而以牛希濟詞之起句用韻、李後主詞之前後換韻、顧夐(xiòng)詞之結句添字類列。其前後兩起句俱六字、兩結俱五字兩句者,以徐昌圖詞爲主,而以向薌林詞之第四句減字類列。其前後兩起句俱七字、兩結俱五字兩句者,以賀方回詞爲主,而以晏小山詞之第二句添字、馮正中詞之前後換韻、後段第四句減字、王逐客詞之後段第四句減字類列。蓋詞譜專主辨體,原以創始之詞、正體者列前,減字、添字者列後,茲從體製編次,稍詮世代,故不能仍按字數多寡也。他調準此。雙調小令,五十八字,上下闋各三平韻。約有三格,第三格增二字。此調唱時音節需流麗諧婉,聲情掩抑。柳耆卿演爲慢曲,《樂章集》又有七十四字一體,九十三字一體,汲古閣本俱刻《臨江仙》,今照《花草粹編》校定,一作《臨江仙引》,一作《臨江仙慢》。 卽席和韓南澗韻:四卷本乙集作「和南澗韻」。 丹靑:繪畫的紅緑顔色。 溪頭:四卷本作「溪邊」。 緑野先生:唐宰相裴度退居洛陽,其別墅曰「緑野堂」。《新唐書·卷一百七十三·裴度傳》:「時閹豎擅威,天子擁虛器,搢紳道喪,度不復有經濟意,乃治第東都集賢里,沼石林叢,岑繚幽勝。午橋作別墅,具燠館涼臺,號『緑野堂』,激波其下。度野服蕭散,與白居易、劉禹錫爲文章、把酒,窮晝夜相歡,不問人間事。」 閒袖手:唐·韓愈《祭柳子厚文》:「巧匠旁觀,縮手袖間。」 「今宵成獨醉,卻笑眾人醒。」句:戰國楚·屈原《楚辭·漁夫》: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這是一首春遊抒懷詞。作者在春遊時,看農村的一片大好時光,按捺不住喜悅的心情,「平原一片丹靑。」這是説農村的春天,桃紅柳緑,麥稻靑碧。「花飛蝴蝶亂,桑嫩野蠶生。」在這一派春光如畫,生機盎然的平原上,作者卻想自己罷職退居,而無法施展才能,爲這美好的山河貢獻自己的力量。因此,在下闋裏以消極與牢騷來抗議和派對他的迫害。他要學緑野先生的「閑袖手」,不問國家事。這雖然是一種消極的思想,但它是因南宋王朝的迫害而産生的。國事的前途如何,這是作者始終最關心的大事,盡管是下決心嚮詩酒裏尋功名,也難免流露出:「未知明日定陰晴。」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寒食:寒食節,在清明前一兩日,古代習俗這幾日禁火。
  • 丹青:原指丹砂和青雘兩種可作顏料的礦物,這裏形容平原景色如畫,像一幅丹青畫。
  • 喚渡:呼喚渡船。
  • 綠野先生:唐代宰相裴度晚年終日在洛陽綠野堂與當時文人墨客詩酒相樂,這裏詞人以「綠野先生」自比。
  • 袖手:把手揣在袖子裏,表示不過問、閒逸的樣子。

翻譯

風雨匆匆,催着春天的腳步,寒食節快要到了,廣袤的平原呈現出如丹青繪就般的美麗景色。我沿着溪邊,在柳樹林中穿行,呼喚着渡船。此時花瓣紛飛,蝴蝶亂舞,野外的桑樹剛剛抽發新芽,鮮嫩異常,野蠶也開始生長。 我如今就像那閒適的綠野先生,把手揣在袖子裏,悠然自在,不再插手塵世事務,只去追尋詩酒中的那一點人生旨趣,把所謂的功名看得淡了。不知道明天到底是晴天還是雨天,而在這充滿未知的夜晚,我獨自沉醉,嘲笑那些還在清醒中執着於俗事的衆人 。

賞析

這首詞描繪出一幅寒食節前夕的春日田園畫面。上闋,詞人通過「風雨催春」「丹青」「花飛蝴蝶亂」「桑嫩野蠶生」等美景,將春天鮮活的生機展現得淋漓盡致,同時也渲染出一種閒適的氛圍。下闋則直抒胸臆,以「綠野先生」自比,形象地表明自己對功名利祿的看淡,迴歸閒適的超脫心境。 「未知明日定陰晴」蘊含了一種對人生無常的感慨,最後「今宵成獨醉,卻笑衆人醒」,詞人沉醉中帶着對執着於世俗之人的超脫與調侃,展現出其放達不羈的風采。整首詞情景交融,既有美好春光帶來的悠然自得,又透露出對人生的深刻感悟,盡顯辛棄疾詞作中豪放灑脫之外的另一番格調。

辛棄疾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