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新郎 · 題趙兼善龍圖東山園小魯亭
下馬東山路。恍臨風、周情孔思,悠然千古。寂寞東家丘何在?縹緲危亭小魯。試重上、巖巖高處。更憶公歸西悲日,正濛濛、陌上多零雨。嗟費卻,幾章句。
謝公雅志還成趣。記風流、中年懷抱,長攜歌舞。政爾良難君臣事,晩聽秦箏聲苦。快滿眼、松篁千畝。把似渠垂功名淚,算何如、且作溪山主。雙白鳥,又飛去。
拼音
注釋
賀新郎:詞牌名,又名《金縷曲》、《乳燕飛》、《貂裘換酒》、《金縷歌》、《風敲竹》、《賀新凉》。傳作以《東坡樂府》所收爲最早,惟句豆平仄,與諸家頗多不合。因以《稼軒長短句》爲準。雙調,一百十六字,上闋五十七字,下闋五十九字,各十句六仄韻。大抵用入聲部韻者較激壯,用上、去聲部韻者較凄鬱,貴能各適物宜耳。
「題趙兼善龍圖東山園小魯亭」:廣信書院本作「題趙兼善龍圖東山小魯亭」,四卷本丁集作「題趙兼善東山園小魯亭」。
趙兼善:即趙達夫。南宋·袁燮《絜(jié)齋集·卷十八·運判龍圖趙公墓誌銘》:「公諱充夫,字可大,魏悼王之七世孫也。始名逹夫,字廉善,孝宗爲更其名,公併字易焉。……從外舅寓居於信之鉛(Yán)山。公穎悟而嗜書,外祖奇之,室以孫女。以金紫荫補官,主永福簿。丁父憂,服除調太和丞,監靑龍鎭,辟涔(cén)水檢踏官,知宜興縣,簽書淮南軍節度判官,知新喻縣,通判湖州,守臨汀、嘉禾、呉興三郡,奉祠,起知道州,辭不赴,仍賦祠祿,擢提舉淮東常平茶鹽公事,直祕閣、福建轉運判官,告老,進直敷文閣與祠,再告老,陞龍圖閣致其事。……守呉興時,忤時宰之親,遄歸故里,結亭二十有五,放懐巖壑,若將終身。彊而後起,名流多稱慕之,而誠齋楊公知之最真,有契於心爾。時權姦妄開邊隙,公深言其不然,雖拂其意,不恤也。非輕視軒冕其能爾乎?有樓曰『一經』,有館曰『東塾』。」按:奉祠指宋代設宮觀使、判官、都監、提舉、提點、主管等職,以安置五品以上不能任事或年老退休的官員等。他們衹領官俸而無職事。因宮觀使等職原主祭祀,故亦稱奉祠。《宋史·卷一百七十·〈職官志·宮觀〉》:「宋制,設祠祿之官,以佚老優賢。先時員數絶少,熙寧以後乃增置焉。在京宮觀,舊制以宰相、執政充使,或丞、郎、學士以上充副使,兩省或五品以上爲判官,內侍官或諸司使、副爲都監,又有提舉、提點、主管。」
東山園:《鉛(Yán)山縣志·卷三·山川志》:「東山,在縣東三里,翠微間有亭,紹聖五年縣尹蘇堅題曰『攜遊』。宋舂陵守趙充夫治其地爲東園。」南宋·袁燮《絜(jié)齋集·卷十八·運判龍圖趙公墓誌銘》:「守呉興時,忤時宰之親,遄歸故里,結亭二十有五,放懐巖壑,若將終身。……有樓曰『一經』,有館曰『東塾』。」
小魯亭:《孟子·盡心上》:「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太山而小天下。故觀於海者難爲水;游於聖人之門者難爲言。觀水有術,必觀其瀾。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爲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於道也,不成章不達。』」
周情孔思:李漢《韓吏部文集序》:「日光玉潔,周情孔思,千態萬貌。」按:周公東征,三年而歸,士大夫美之,爲賦「我徂東山」詩。孔子登東山而小魯。趙氏既建亭於東山,且以爲名,故引周、孔事以褒美之。
東家丘:《孔子家語》:「孔子西家有愚夫,不知孔子爲聖人,乃曰:『彼家東丘。』」《三國志·卷十一·〈魏書·邴原傳〉》:「邴(bǐng)原字根矩,北海朱虛人也。少與管寧倶以操尚稱,州府辟命皆不就。……太祖征呉,原從行,卒。」東晉、南朝宋·裴松之注引《邴原別傳》:「原十一而喪父,家貧,早孤。鄰有書舍,原過其旁而泣。師問曰:『童子何悲?』原曰:『孤者易傷,貧者易感。夫書者,必皆具有父兄者,一則羨其不孤,二則羨其得學,心中惻然而爲涕零也。』師亦哀原之言而爲之泣曰:『欲書可耳!』答曰:『無錢資。』師曰:『童子苟有志,我徒相教,不求資也。』於是遂就書。一冬之間,誦《孝經》、《論語》。自在童齓(chèn)童年之中,嶷然有異。及長,金玉其行。欲遠游學,詣安丘孫崧。崧辭曰:『君鄕里鄭君,君知之乎?』原答曰:『然。』崧曰:『鄭君學覽古今,博聞彊識,鉤深致遠,誠學者之師模也。君乃捨之,躡屣千里,所謂以鄭爲東家丘者也。君似不知而曰「然」者,何?』原曰:『先生之説,誠可謂苦藥良鍼(zhēn)矣;然猶未達僕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規不同,故乃有登山而採玉者,有入海而採珠者,豈可謂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君謂僕以鄭爲東家丘,君以僕爲西家愚夫邪?』」
巖巖:《詩經·魯頌·閟(bì)宮》:「泰山巖巖,魯邦所詹。」按:此蓋謂既已登東山而小魯,更應登泰山而小天下也。
「更憶公歸西悲日,正濛濛、陌上多零雨」句:《詩經·豳(bīn)風·東山》:「我徂東山,慆慆(tāo tāo)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濛。我東曰歸,我心西悲。」
「謝公雅志還成趣。記風流、中年懷抱,長攜歌舞」句:南朝宋·劉義慶《世説新語·排調》:「謝公在東山,朝命屢降而不動。後出爲桓宣武司馬,將發新亭,朝士咸出瞻送。高靈時爲中丞,亦往相祖。先時,多少飲酒,因倚如醉,戲曰:『卿屢違朝旨,高臥東山,諸人每相與言:「安石不肯出,將如蒼生何?」今亦蒼生將如卿何?』謝笑而不答。」《晉書·卷八十一·〈桓宣傳·(族子)桓伊傳〉》:「(桓)伊字叔夏,……性謙素,……善音樂,盡一時之妙,爲江左第一。……時謝安女婿王國寶專利無檢行,安惡其爲人,每抑制之。及孝武末年,嗜酒好肉,而會稽王道子昏醟(yòng)尤甚,惟狎昵諂邪,於是國寶讒諛之計稍行於主相之間。而好利險詖之徒,以安功名盛極,而構會之,嫌隙遂成。帝召伊飲讌,安侍坐。帝命伊吹笛。伊即吹爲一弄,乃放笛云:『臣於箏分乃不及笛,然自足以韻合歌管,請以箏歌,幷請一吹笛人。』……伊便撫箏而歌《怨詩》曰:『爲君旣不易,爲臣良獨難。忠信事不顯,乃有見疑患。周旦佐文武,《金滕》功不刊。推心輔王政,二叔反流言。』聲節慷慨,俯仰可觀。安泣下沾衿,乃越席而就之,捋其鬚曰:『使君於此不凡!』帝甚有愧色。」南朝宋·劉義慶《世説新語·言語》:「謝太傅語王右軍曰:『中年傷於哀樂,與親友別,輒作數日惡。』王曰:『年在桑楡,自然至此,正賴絲竹陶寫,恆恐兒輩覺,損欣樂之趣。』」謝公,四卷本丁集作「謝安」。
「政爾良難君臣事,晩聽秦箏聲苦」句:用桓伊撫琴歌《怨詩》(按實爲曹植《怨歌行》句)泣謝安事。又宋·黃庭堅《戲答兪淸老道人寒夜三首·其一》詩:「有人夢超俗,去髮脫儒冠。平明視淸鏡,政爾良獨舞。」唐·岑參《秦箏歌送外甥蕭正歸京》:「汝不聞秦箏聲最苦,五色纏絃十三柱。」
把似:「把」字有「與其」、「假使」二義。
「雙白鳥,又飛去」句:宋·歐陽修《和韓學士襄州聞喜亭置酒》詩:「淸川萬古流不盡,白鳥雙飛意自閑。」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
辛棄疾的其他作品
- 《 壽趙守 》 —— [ 宋 ] 辛棄疾
- 《 小重山 · 三山與客泛西湖 》 —— [ 宋 ] 辛棄疾
- 《 鵲橋仙 · 爲人慶八十席上戲作 》 —— [ 宋 ] 辛棄疾
- 《 題福州參泉二首 》 —— [ 宋 ] 辛棄疾
- 《 美芹十論 · 自治第四 》 —— [ 宋 ] 辛棄疾
- 《 鷓鴣天 · 東陽道中 》 —— [ 宋 ] 辛棄疾
- 《 好事近 · 送李復州致一席上和韻 》 —— [ 宋 ] 辛棄疾
- 《 賀新郎 · 柳暗淩波路 》 —— [ 宋 ] 辛棄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