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注釋
卜算子:詞牌名。相傳是借用唐代詩人駱觀光的綽號。駱觀光寫詩好用數字取名,人稱「卜算子」。北宋時盛行此曲。明末淸初·萬紅友《詞律》引毛氏云:「駱義烏詩,用數名,人謂爲『卜算子』,故牌名取之。」又云:「按山谷詞『似扶著賣卜算』,蓋取義以今賣卜算命之人也。又因秦湛詞有:『極目煙中百尺樓』之句,故《圖譜》删『卜算子』而名『百尺樓』;然『卜算子』之名,得知較早也。」。元髙拭詞注「仙呂調」。蘇東坡詞有「缺月掛疎桐」句,名《缺月掛疎桐》。秦處度詞有「極目煙中百尺樓」句,名《百尺樓》。僧皎詞有「目斷楚天遙」句,名《楚天遙》。無名氏詞有「蹙破眉峰碧」句,名《眉峰碧》。雙調,四十四字,上下闋各兩仄韻。兩結亦可酌增襯字,化五言句爲六言句,於第三字豆。宋教坊複演爲慢曲,《樂章集》入「歇指調」,八十九字,前闋四仄韻,後闋五仄韻。
「千古李將軍,奪得胡兒馬。李蔡爲人在下中,卻是封侯者。」句:《史記·巻一百零九·李將軍列傳》:「李將軍廣者,隴西成紀人也。……以衞尉爲將軍,出鴈門擊匈奴。匈奴兵多,破敗廣軍,生得廣。單于素聞廣賢,令曰:「得李廣必生致之。」胡騎得廣,廣時傷病,置廣兩馬閒,絡而盛臥廣。行十餘里,廣詳死,睨其旁有一胡兒騎善馬,廣暫騰而上胡兒馬,因推墮兒,取其弓,鞭馬南馳數十里,復得其餘軍,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騎數百追之,廣行取胡兒弓,射殺追騎,以故得脫。……初,廣之從弟李蔡與廣俱事孝文帝。景帝時,蔡積功勞至二千石。孝武帝時,至代相。以元朔五年爲輕車將車,從大將軍擊右賢王,有功中率,封爲樂安侯。元狩二年中,代公孫弘爲丞相。蔡爲人在下中,名聲出廣下甚遠,然廣不得爵邑,官不過九卿,而蔡爲列侯,位至三公。」千古,王詔校刊本及《六十家詞》本倶作「漢代」。
筧(jiǎn)竹:引水之竹管。筧,《康熙字典》:「以竹通水也。」
朝家:四巻本丁集同,王詔校刊本、《六十家詞》本及四印齋本倶改作「朝廷」。
力田:據《漢書》載:惠帝四年舉民孝弟力田者復其身。又,文帝十二年詔賜三老孝弟力田等帛各有差。
「舍我其誰也」句:《孟子·公孫丑下》:「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序
這首小令是慶元六年(西元一二〇〇年),作者六十一歲,被迫退隱於鉛山時所作。
本篇是一首抒發感慨、諷刺時事的小詞,上闋通過漢代李廣、李蔡才幹高下有別然而遭遇卻恰恰相反的強烈對比,借以痛斥南宋當局在人才使用上執行的佞諛昇遷、眞虎不用的原則。下闋更借除草、灌漑方面的道理隱喩必須除舊布新,解決積重難返的問題。而結句寫一個志在天下的英雄竟成爲推舉力田的對象,其具有的諷刺意味更加深刻。詞中不論是用典還是設譬,極爲簡潔而洗練,準确而生動,表現了作者的語言藝術的功力。
小令中「李將軍」「李蔡」事,見《史記·李將軍列傳》:「李將軍廣者……以衞尉爲將軍,出雁門擊匈奴,匈奴兵多,破敗廣軍,生得廣。……廣時傷病,置廣兩馬間,絡而盛臥廣。行十餘里,廣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兒騎善馬,廣暫騰而上胡兒馬,因推墮兒,取其弓,鞭馬南馳數十里,復得其餘軍。」「初,廣之從弟李蔡,與廣俱事孝文帝……元狩二年,代公孫弘爲丞相。蔡爲人在下中,名聲出廣下甚遠,然廣不得爵邑,官不過九卿,而蔡爲列侯,位至三公。」
全令的意思是:古代的李將軍,受傷被俘後還能奪得匈奴的好馬。李蔡的人品在下中等,卻被封爲列侯。除草要去根,蓋房子要添新瓦。萬一朝廷推舉努力耕田的人。除了我還有誰呢!
小令的上闋是用李廣屢立戰功,但官位不到九卿,而他的堂弟李蔡人品在下中等,卻能封爲列侯的故事,以古喩今,尖鋭地揭露了南宋小朝廷的腐朽反動本質。它已爲一群庸碌無能的投降派所把持,那些有志氣、有才能的抗戰志士卻被排斥打擊。這是南宋朝廷偏安政策的體現
小令的下闋以「芸草去陳根,筧竹添新瓦」作爲起興句,以「萬一朝廷舉力田,捨我其誰也」這一反語作結,與詞的上闋相照應,揭露南宋朝廷打擊抗戰派的政策。
小令以李廣喩自己,指出象李廣這樣智勇雙全的英雄人物,卻總是被排斥、迫害。對此,作者是極爲忿慨的,但他卻反話正説,不説自己的忿慨,偏説「舉力田」;在「捨我其誰」的嚴肅敍説中,表達了作者強烈憤慨和對南宋朝廷的尖鋭嘲諷。
賞析
這首詞被鄧恭三先生收於《稼軒詞編年箋注》中宋光宗紹熙五年至宋甯宗嘉泰二年之間,這時稼軒正處於人生的低潮時期:因遭小人算計誣陷而被罷去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官職,賦閑在江西鉛山縣期思渡附近的瓢泉別墅。這首《卜算子》就是他這時寫成的。題曰「漫興」,是罷官歸田園居後的自我解嘲之作,看似漫不經心,信手拈來,實則胸中有鬱積,腹中有學養,一觸即發,一發便妙,不可以尋常率筆目之。此詞通篇都是在發政治牢騷抒發自己在政治舞臺上的失意,但上下兩闋的表現形式互不相同。
上闋用典,全從《史記·李將軍列傳》化出,借古人之酒杯,澆自己之塊壘。
「千古李將軍,奪得胡兒馬。」西漢名將李廣四十餘年中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英名遠播,被匈奴人稱爲「飛將軍」。小令篇制有限,不可能悉數羅列這位英雄的傳奇故事,因此詞人衹翦取了史傳中最精彩的一箇片斷:漢武帝元光六年(西元前一二九年),李廣以衞尉爲將軍,出雁門擊匈奴。匈奴兵多,廣軍敗被擒。匈奴人見廣傷病,遂於兩馬間設繩網,使廣臥網中。行十餘里,廣佯死,窺見其傍有一胡兒(匈奴少年)騎的是快馬,乃騰躍而上,推墮胡兒,取其弓,鞭馬南馳數十里歸漢。匈奴數百騎追之,廣引弓射殺追騎若干,終於脫險。斯人於敗軍之際尙且神勇如此,當其大捷之時,英武又該如何?司馬遷將此事寫入史傳,可謂善傳英雄之神。作者從浩潮以史料中選取這一片斷,是見其匠心獨運。
「李蔡爲人在下中,卻是封侯者。」《史記》敍李廣事,曾以其從弟李蔡作爲反襯。詞人即不假外求,一幷拈來。蔡起初與廣俱事漢文帝。景帝時,蔡積功勞官至二千石(郡守)。武帝時,官至代國相。元朔五年(西元前一二四年)爲輕車將軍,從大將軍衞靑擊匈奴右賢王,有功封樂安侯。元狩二年爲丞相。他人材平庸,屬於下等裏的中等,名聲遠在廣之下,但卻封列侯,位至三公。詞人這裏特別強調李蔡的「爲人在下中」、「卻是封侯者」,一「卻」字尤値得品味,上文略去了的重要內容——李廣爲人在上上,卻終生不得封侯,全由此反跌出來,筆墨十分節省。
四句衹推出李廣、李蔡兩個人物形象,無須辭費,「蟬翼爲重,千鈞爲輕;黃鐘毁棄,瓦釜雷鳴」(《楚辭·卜居》)的慨嘆已然溢出言表了。按詞人年輕時投身於耿京所領導的北方抗金義軍,在耿京遇害、義軍瓦解的危難之際,他親率數十騎突入駐紥著五萬金兵的大營,生擒叛徒張安國,渡淮南歸,獻俘行在,其勇武本不在李廣之下;南歸後又獻《十論》、《九議》,屢陳北伐中原的方針大計,表現出管仲、樂毅、諸葛武侯之才,其韜略又非李廣元所能及。然而,「古來材大難爲用」(杜甫《古柏行》),如此文武雙全的將相之具,竟備受猜忌,屢遭貶謫,時被投閑置散。這怎不令人傷心落淚!因此,詞中的李廣,實際上是詞人的自我寫照;爲李廣鳴不平衹是表面文章,眞正的矛頭是衝著那人妖不分的南宋統治集團來的。
下闋寫實,就目前的田園生活抒發感慨,滿肚子苦水都託之於詼諧,寓莊於諧。
「芸草去陳根,筧竹添新瓦。」二句對仗,工整清新。上下文皆散句,於此安排一雙儷句,其精彩如寶帶在腰。「芸」,通「耘」。「筧」,本爲屋檐上承接雨水的竹管,此處用作動詞,謂截斷竹管,剖作屋瓦。旣根除園中雜草,又修葺鄉間住宅,詞人似乎準備長期在此經營農莊,做「糧食生産專業戶」了。於是乃逗出結尾二句:「萬一朝家舉力田,舍我其誰也?」「朝家」,一作「朝廷」。「力田」,鄉官名,掌管農事。兩漢時行推薦制,凡努力耕作、成績顯著者,可由地方官推舉擔任「力田」之職。二句言:有朝一日恢復漢代官制,選舉「力田」,看來是非我莫屬了!話説得極風趣,不愧幽默大師,然而明眼人一看即知,這是含著淚的微笑,其骨子裏正不知有多少辛酸苦辣。「舍我」句本出《孟子·公孫丑下》。孟子曰:「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雖大言不慚,卻充滿著高度的政治自信心和歷史責任感,説得何等壯觀!到得詞人手中,一經抽換前提,自負也就變成了自嘲。盡管詞人曾説過「人生在勤,當以力田爲先」(見《宋史·辛棄疾傳》)的話,幷不以稼穡爲恥,但他平生之志,畢竟還在做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旌旗萬夫,揮師北伐,平定中原,「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破陣子·爲陳同父賦壯詞以寄》)呵!豈僅僅滿足於做一「農業勞動模範」呢?讀到這最後兩句,我們眞不禁要替詞人發出「驥垂兩耳兮服鹽車」(漢賈誼《弔屈原賦》)的嘆息了。
南宋腐朽不堪,始困於金,終亡於元,非時無英雄能挽狂瀾於旣倒,實皆埋沒蒿萊之中,不能盡騁其長才。千載下每思及此,輒令人扼腕。惟一切封建王朝,槪莫能外,盛衰異時,程度不同而已。觀稼軒此詞,其認識價値就在這一方面。
本篇的寫作特色是,上闋使事,就技法而言爲曲筆,但從語意上來看則是正面文章;下闋直尋,就技法而言爲正筆,但從語意上來看卻是在正話反説。一爲「曲中直」,一爲「直中曲」,對映成趣,相得益彰。
又上闋「李蔡爲人在下中」、下闋「舍我其誰也」,皆整用古文成句(前句,《史記》原文爲「蔡爲人在下中」,詞人僅增一原文承前省略了的「李」字),一出於史,一出於經,都恰到好處,後句與「萬一朝家舉力田」這樣的荒誕語相搭配,尤其顯得戲謔而妙不可言。格律派詞人視「經、史中生硬字面」爲詞中大忌(沈伯時《樂府指迷·清眞詞所以冠絶》),殊不知藝術中自有辯證法在,化腐朽爲神奇,衹要用得其所,經、史中文句不但可以入詞,甚至可以作到全詞即因此生輝。本篇就是一箇雄辯的例證。
此前詞人隱居江西上饒帶湖之時,也曾作過一篇與此內容大致相同的《八聲甘州·夜讀〈李廣傳〉》。該詞爲長調,末云:「漢開邊、功名萬里,甚當時健者也曾閑?紗窗外,斜風細雨,一陣輕寒。」風格頗見蒼勁悲凉。本篇則爲小令,心境之悲慨不殊,卻呈現出曠達乃至玩世不恭的外觀。這充分説明,藝術大匠在構思和創作同題材作品時,不僅非常忌諱炒古人的冷飯,幷且不屑重複自己,無怪乎在他們的筆下總是充滿著五光十色,新鮮活潑。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
辛棄疾的其他作品
- 《 沁園春 》 —— [ 宋 ] 辛棄疾
- 《 水調歌頭 · 和馬叔度遊月波樓 》 —— [ 宋 ] 辛棄疾
- 《 行香子 · 三山作 》 —— [ 宋 ] 辛棄疾
- 《 鷓鴣天 · 用前韻賦梅。三山梅開時,猶有靑葉甚盛,余時病齒 》 —— [ 宋 ] 辛棄疾
- 《 最高樓 · 聞前崗周氏旌表有期 》 —— [ 宋 ] 辛棄疾
- 《 醜奴兒 · 蕪露麥荒池柳柳 》 —— [ 宋 ] 辛棄疾
- 《 哭㔶十五章 》 —— [ 宋 ] 辛棄疾
- 《 一剪梅 · 歌罷尊空月墜西 》 —— [ 宋 ] 辛棄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