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 · 靈山齊菴賦,時築偃湖未成

疊嶂西馳,萬馬迴旋,衆山欲東。正驚湍直下,跳珠倒濺;小橋橫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閒,天教多事,檢校長身十萬松。吾廬小,在龍蛇影外,風雨聲中。 爭先見面重重。看爽氣朝來三數峯。似謝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戸,車騎雍容。我覺其間,雄深雅健,如對文章太史公。新堤路,問偃湖何日,煙雨濛濛。
拼音

所属合集

#沁園春

譯文

重巒疊嶂向西奔馳,像千萬匹馬迴旋一般,這許多的山要掉頭向東而去。恰好湍急的水流直直地落下,進跳的水珠四處濺下;小橋橫架在急流之上,像不圓的月亮和剛拉開的弓。人老了應當過閒散的日子,可老天給我多事,來掌管十萬棵高大的松樹。我的房舍小,但在松樹盤曲的枝幹影子的外邊,在風風雨雨的聲音中間。 雨霧消散,重巒疊嶂露出面容,爭着和人見面。看早晨清新涼爽的空氣從一座座山峯撲面而來。座座山峯好像謝家子弟,衣着瀟灑,長相英俊;又好像司馬相如的車騎一般雍容華貴。我感覺這其中,有的如司馬遷的文章一樣,雄渾深沉,典雅勁健。在剛剛修好的偃湖堤的路上,問偃湖哪一天能夠展現煙水的美好景色?

注釋

沁園春:詞牌名。創始於初唐。調名源於東漢竇憲仗勢奪取沁水公主園林之典故,後人作詩以詠其事,此調因此得名。又名《壽星明》、《洞庭春色》等。明末淸初·萬樹《詞律》云:「《沁園春》是古調,作者極盛,其名最顯。」此調格局開張,宜抒壯闊豪邁情感。蘇、辛一派最喜用之。平韻,一百一十四字,前闋四平韻,後闋五平韻,亦有於過闋處增一暗韻者。《詞律·卷十九》還録另一體,即一百一十五字者。另有《花發沁園春》與此調無涉。曲牌亦有《沁園春》,大致與詞牌相同或有變化。曲牌是由詞牌演化而來,其來歷亦相同。 靈山:《廣信府志》:「靈山在府城西北七十里上饒縣境内,信之鎭山也。高千有餘丈,綿亙百餘里。」 齊菴:據本詞「吾廬」句,知齊菴乃稼軒於靈山所造居室,而偃湖與菖蒲港亦必在靈山之下。 偃湖:新築之湖,時未竣工。 「疊嶂西馳,萬馬迴旋,衆山欲東」:宋·蘇軾《游徑山》詩:「眾峰來自天目山,勢若駿馬奔平川。中途勒破千里足,金鞭玉鐙相迴旋。」 驚湍(tuān):急流,此指山上之飛泉瀑布。 跳珠:飛泉直瀉時濺起之水珠。 缺月初弓:形容橫截水面之小橋如一彎弓形新月。 檢校(jiào):巡視。 「龍蛇影、風雨」:此承上句松言。宋·蘇軾《戲作種松》詩:「我昔少年日,種松滿東岡。……不見十餘年,想作龍蛇長。」唐·白居易《廬山草堂記》詩:「又南抵石澗,夾澗有古松、老杉,大僅十人圍,高不知幾百尺。修柯戛雲,低枝拂潭,如幢竪,如蓋張,如龍蛇走。」北宋·阮閲《詩話總龜·後集卷二十八·詠物門》:「《王直方詩話》云:『或有稱詠松句云「影揺千尺龍蛇動,聲撼半天風雨寒」者,一僧在坐曰:「未若『雲影亂鋪地,濤聲寒在空』。」或以語聖兪,聖兪曰:「言簡而意不遺,當以僧語爲優。」』」龍蛇影,松樹影。 「看爽氣朝來三數峯」句:南朝宋·劉義慶《世説新語·簡傲》:「王子猷作桓車騎參軍。桓謂王曰:『卿在府久,比當相料理。』初不答,直高視,以手版拄頰云:『西山朝來,致有爽氣。』」 謝家子弟:形容《晉書·卷七十九·〈謝安傳·(兄奕子)謝玄傳〉》:「玄字幼度。少穎悟,與從兄朗俱爲叔父安所器重。安嘗戒約子侄,因曰:『子弟亦何豫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諸人莫有言者,玄答曰:『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於庭階耳。』」 磊落:儀態俊偉而落落大方。 「相如庭戸,車騎雍容」句:《史記·卷一百一十七·司馬相如傳》:「相如之臨邛,從車騎,雍容間雅甚都。」 「雄深雅健,如對文章太史公」句:《新唐書·卷一百六十八·柳宗元傳》:「柳宗元,字子厚,其先蓋河東人。……宗元少時嗜進,謂功業可就。既坐廢,遂不振。然其才實高,名蓋一時。韓愈評其文曰:『雄深雅健,似司馬子長,崔、蔡不足多也。』」雄深雅健,指雄放、深邃、高雅、剛健的文章風格。按: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史學家、文學家,繼父職,任太史令,作《史記》自稱《太史公書》。

這首詞大約作於宋寧宗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時稼軒罷居帶湖。上闋寫靈山總體環境之美,下闋寫自己處於自然中的感受與抒情。全詞表達出作者對山水的熱愛之情。

賞析

這首詞大約作于宋甯宗慶元二年落職閒居之時,寫的是上饒西部的靈山風景,靈山「高千有餘丈,綿亙數百里」(《江西通志》),有七十二峰。 首三句寫靈山群峰的宏偉遠景,「疊嶂西馳,萬馬迴旋,眾山欲東」,山巒或「西馳」,或東向,好像千千萬萬匹矯健的駿馬在廣闊的草原上來回賓士;再寫近景,「正驚湍直下,跳珠倒濺;小橋橫截,缺月初弓」,飛瀑直瀉而下,倒濺起晶瑩的水珠,如萬斛明珠彈跳反射,還有一彎新月般的小橋,橫跨在那清澈湍急的溪流上。詞人猶如一位高明的畫師,在莽莽蒼蒼叢山疊嶂的壯闊畫面上,重抹了幾筆韶秀溫馨的情韻。 連綿不斷的茂密森林,又是靈山一景。辛稼軒的《歸朝歡》詞序:「靈山齊菴菖蒲港,皆長松茂林。」所以詞人接著寫道:「老合投閑,天教多事,檢校長身十萬松。」辛稼軒面對這無邊無垠的高大、蔥郁的松樹林,不由浮想聯翩:這些長得高峻的松樹,多麼像英勇善戰,所向無敵的戰士。想自己「壯歲旌旗擁萬夫」,何等英雄,而今人老了,該當過閒散的生活,可是老天爺不放他閑著,又要他來統率這支十萬長松大軍呢!詼諧的笑語抑或是樂?抑或是苦?抑或是自我解嘲?有一種説不出的滋味兒。內心深處確實隱隱有一份報國無門的孤憤在。然而,詞人輕輕點到即止,順勢落到自己山中結廬的事上來。齊菴,是辛稼軒在靈山修建的一所茅廬。他説,這房子選的地點還是不錯的,「在龍蛇影外,風雨聲中。」每當皓月當空,可以看到狀如龍蛇般盤屈的松影,又可以聽到聲如風雨的萬壑松濤,別有一番情趣啊! 上闋描寫靈山總體環境之美,下闋抒寫自己處於大自然中的感受。辛稼軒處於這占盡風光的齊菴中,舉目四望,無邊的青山千姿百態。拂曉,在清新的空氣中迎接曙光,東方的幾座山峰,像天真活潑的孩子,一個接著一個從曉霧中探出頭來,爭相同他見面,向他問好。紅日升起了,山色清明,更是氣象萬千。看那邊一座山峰拔地而起,峻拔而瀟灑,充滿靈秀之氣。它那美少年的翩翩風度,不就像芝蘭玉樹般的東晉謝家子弟嗎?再看那座巍峨壯觀的大山,蒼松掩映,奇石崢嶸,它那高貴亮麗的儀態,不就像司馬相如赴臨邛時那種車騎相隨、華貴雍容的氣派麼!詞人驚歎:大自然的美是掬之不盡的,置身於這千峰競秀的大地,仿佛覺得此中給人的是雄渾、深厚、高雅、剛健等諸種美的感受,好象在讀一篇篇太史公的好文章,給人以豐富的精神享受。此中樂,樂無窮啊!在作者心目中,靈山結廬,美妙無窮,於是他關切地打聽修築偃湖的計畫,並油然而生一種在此長居的感覺! 這首詞通篇都是描寫靈山的雄偉景色,在寫景上頗有值得注意之處,它不同於一般描寫山水之作,它極少實寫山水的具體形態,而是用虛筆傳神寫意。如寫山似奔馬,松似戰士,寫得龍騰虎躍,生氣勃勃,實是詞人永不衰息的鬥爭性格的寫照,即他詞所説青山與我「情與貌,略相似」也。顯然,作者寫此詞,力圖透過山峰的外形寫出其內在的精神;力圖把自己所感受到的大自然的內在的美寫出來。要傳山水之神,光用一般寫實的方法不行,於是辛稼軒借助於用典,出人意料地以古代人物倜儻儒雅的風采來比擬山峰健拔秀潤的意態,又用太史公文章雄深雅健的風格,來刻畫靈山深邃宏偉的氣度。表面上看來,這兩兩相比的東西,似乎不倫不類,風馬牛不相及,而它們在精神上卻有某些相似之點,可以使人生髮聯想。這種獨特的比喻,真可説是出神入化了!當然,爲山水傳神寫照,是純粹寫觀賞風景之人的主觀感受,這種感受實際上與作者的胸襟、與作者的思想境界是密切相關的。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精神境界,正像辛稼軒所説:「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辛稼軒這種傳山水之神的寫意筆法,有時似乎進入一種「神與物遊」的境界(其筆下的山水似乎和人一樣,有思想、有個性、有靈氣,流連其間,言感身受),在山水文學上開創了一代先河,值得後人倣效。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曡嶂:重曡的山峰。嶂(zhàng)。
  • 驚湍:急流。湍(tuān)。
  • 投閑:指離開官場,過閑散的生活。

繙譯

重重曡曡的山峰曏西奔馳,像千萬匹馬廻鏇一般,許多山峰想要曏東飛去。正看到急流直下,水珠飛濺如跳動的珍珠倒濺;一座小橋橫在其中,像殘缺的月初如弓形。我年老本應過閑散生活,老天卻讓我多事,來琯理這十萬棵高大的松樹。我的小屋很小,在如龍蛇舞動的松樹影子之外,在風雨之聲儅中。 山峰一座又一座爭相呈現眼前。看到早上清新的氣息中那幾座山峰。有的像謝家子弟,衣帽整齊灑脫;有的像司馬相如的庭戶,車騎高貴從容。我覺得這中間,有雄渾深沉、高雅剛健的氣息,就如同麪對太史公司馬遷的文章一樣。在新堤路上,詢問偃湖什麽時候會是菸雨矇矇。

賞析

這首詞寫景壯濶而富有情趣。開篇描繪山峰的動態之美,以及水流、小橋的景色,畫麪感極強。寫松則躰現出一種氣勢。下闕寫山峰的不同姿態,用謝家子弟和司馬相如作比,生動地展現了山峰的獨特氣質,最後表達了對偃湖景色的期待。整首詞意境深邃,既展現了大自然的雄奇,又融入了作者的感悟和情感,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辛棄疾以其獨特的筆觸,塑造出了極具個性和活力的自然景象與人文氛圍。

辛棄疾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