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 · 題趙晉臣敷文眞得歸、方是閑二堂

十里深窈窕,萬瓦碧參差。靑山屋上,流水屋下緑橫溪。真得歸來笑語,方是閒中風月,剩費酒邊詩。點檢歌舞了,琴罷更圍棋。 王家竹,陶家柳,謝家池。知君勳業未了,不是枕流時。莫向癡兒説夢,且作山人索價,頗怪鶴書遲。一事定嗔我,已辦《北山移》。
拼音

注釋

水調歌頭:詞牌名,又名《元會曲》、《臺城遊》、《凱歌》、《江南好》、《花犯念奴》等。唐朝大曲有《水調歌》,宋·王晦叔《碧鷄漫志·巻四·〈水調〉》:「按《隋唐嘉話》:煬帝鑿汴河,自製《水調歌》,卽是水調中製歌也。世以今曲《水調歌》爲煬帝自製,今曲迺中呂調,而唐所謂南呂商,則今俗呼『中管林鐘商』也。」凡大曲有「歌頭」,此殆裁截其首段爲之。雙調,九十五字,前後闋各四平韻。亦有前後闋兩六言句夾叶仄韻者,有平仄互叶幾於句句用韻者。 「題趙晉臣敷文眞得歸、方是閑二堂」:四巻本丁集作「題晉臣眞得歸、方是閑二堂」。 趙晉臣敷文:《上饒縣志·寓賢傳》:「趙不迂,字晉臣,嘗創書樓於上饒,吟詠自適。」《鉛(Yán)山縣志·巻十二·選舉志》:「趙不迂,士礽(Réng)四子,紹興二十四年進士,中奉大夫,直敷文閣學士。」南宋·洪景盧《夷堅三志·壬六·滕王閣火》:「南昌章江門外,正臨川流,有小刹四五聯處其下,水陸院最富。一僧跨江建水閣三數重,邦人士女,遊遨無虛時,實爲姦淫翔集之便。慶元四年七月二十六日夜,細民家失火,延識其處,俄頃,煙火不可向邇,一院片瓦不存。滕王閣外廡遂罹鬱攸之害。趙不迂晉臣以漕使兼府事,出次城頭,遥望西山,焚香禱於旌陽眞君。西風方熾,忽焉反東,火隨以息。常年八月十五日,所至以眞君生朝,自旦日卽率詣玉隆宮,四遠畢集,未嘗不東風,蓋欲使獻送者舟船利達。凡半月,歳歳如是。靈仙威神,如在其上,其爲人作敬,宜矣。大孫赴試漕臺,正見其事。」曹石倉《大明一統名勝志·江西南昌府》:「樂園卽宋漕司花園,紹興中轉運判官趙奇符剏(chuàng),……至慶元五年,祕閣趙不迂榜以今名。」 「萬瓦碧參差」句:宋·王介甫《卽席》詩:「曲沼融融泮盡澌,暖煙籠瓦碧參差。」宋·蘇東坡《二十七日,自陽平至斜谷,宿於南山中蟠龍寺》詩:「起觀萬瓦鬱參差,目亂千巖散紅緑。」 「靑山屋上,流水屋下緑橫溪」句:宋·蘇東坡《司馬君實獨樂園》詩:「靑山在屋上,流水在屋下。」 剩費:猶云「甚費」、「大費」。 王家竹:《晉書·巻八十·〈王羲之傳·(子)王徽之傳〉》:「徽之字子猷。……時呉中一士大夫家有好竹,欲觀之,便出坐輿造竹下,諷嘯良久。主人洒掃請坐,徽之不顧。將出,主人乃閉門,徽之便以此賞之,盡歡而去。嘗寄居空宅中,便令種竹。或問其故,徽之但嘯詠,指竹曰:『何可一日無此君邪!』」南朝宋·劉義慶《世説新語·任誕》:「王子猷嘗暫寄人空宅住,便令種竹。或問:『暫住何煩爾?』王嘯詠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無此君?』」 陶家柳:晉·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爲號焉。」 謝家池:南朝宋·謝康樂《登池上樓詩》有「池塘生春草」句。 枕流:南朝宋·劉義慶《世説新語·排調》:「孫子荊年少時欲隱,語王武子『當枕石漱流』,誤曰『漱石枕流』。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孫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礪其齒。』」 「莫向癡兒説夢」句:「癡兒説夢」一語不知起於何時,在北宋時已爲人所習用。如黃山谷論陶淵明《責子》詩有云:「觀淵明此詩,想見其人慈祥戲謔。俗人便謂『淵明諸子皆不肖,而淵明愁歎見於詩』,所謂癡人前不得説夢也。」 山人索價:唐·韓昌黎《寄盧仝》詩:「少室山人索價髙,兩以諫官徵不起。」自注:「李渤與仲兄渉偕隱廬山,久之徙終南少室山。」 鶴書:南朝齐·孔德璋《北山移文》:「及其鳴騶入谷,鶴書赴隴,形馳魄散,志變神動。」唐·李善注引蕭子良《古今篆隸文體》曰:「鶴頭書與偃波書俱詔板所用,在漢則謂之『尺一簡』,髣髴鵠頭,故有其稱。」 《北山移》:南朝梁·昭明太子《昭明文選·書·孔德璋〈北山移文〉》呂子回注:「鍾山在都北。其先周彥倫隱於此,後應詔出爲海鹽縣令。今欲卻過此山,孔生乃假山靈之意移之,使不許得至。」《宋史·巻四百五十七·〈隱逸列傳·种(Chóng)放傳〉》:「种放字明逸,……與母倶隱終南豹林谷之東明峰。……放屢至闕下,俄復還山,人有詒書嘲其出處之迹,且勸以棄位居巖谷,放不答。……嘗曲宴令群臣賦詩,杜鎬以素不屬辭,誦《北山移文》以譏之。」宋·王介甫《松間》詩(題下自注云:「被召將行作」):「野人休誦《北山移》。」
辛棄疾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