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 · 送錢仲耕自江西漕移守婺州

西江水,道似西江人淚。無情卻解送行人,月明千里。從今日日倚高樓,傷心煙樹如薺。 會君難,別君易。草草不如人意。十年著破繡衣茸,種成桃李。問君可是厭承明,東方鼓吹千騎。 對梅花、更消一醉。看明年、調鼎風味。老病自憐憔悴。過吾廬定有,幽人相問:歲晚淵明歸來未?
拼音

所属合集

#西河

注釋

送錢仲耕自江西漕移守婺州:四卷本作「送錢仲耕自江西漕赴婺州」。 錢仲耕:錢佃,字仲耕,平江常熟(今江蘇蘇州)人。紹興十五年進士,在朝或居外任,均有政績。《重修琴川志》:「錢佃,字仲耕,弱冠入太學,登紹興十五年進士第。……累遷左右司檢正,兼權吏、兵、工三侍郎。出爲江西路轉運副使。時盜賴文正起武陵,朝廷調兵討之,佃餽餉不乏。繼使福建,再使江西,奏蠲諸郡之逋。淳熙八年,婺州饑,且缺守,上曰:『錢某可守郡。』既至,薦饑禱雨,鬚髮爲白。勸分移粟,所活口七十餘萬。政甲一路。……佃忠信恭寬,臨政不求赫赫聲,以安民爲先務。所至得民。家不取盈,捐橐裝買田,贍合族,名曰『義壯』。」 婺州:古州名。隋開皇十三年由吳州更名,治所在今浙江省金華縣。 西江:章、貢二水匯成贛水,這裏的西江即指贛江而言。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八十八·〈贛州府·贛縣〉》:「贛水,在府城北。其上源爲章、貢二水。貢水一名『東江』,源出福建長汀縣新路嶺,……西至(贛州)府城西北,會於章水。章水一名『西江』,源出於南安府聶都山,……亦會支川而東達(贛州)府城西,環城而北,會於貢水,自此名贛水。北流三百里,至吉安府萬安縣,其間有九灘,……俱屬贛縣;又經九灘乃至萬安,所謂十八灘也。江在縣境者一百八十里,灘之怪石如精鐵,突兀廉厲,錯峙波面。」 「西江水,道似西江人淚。」句:西江水流淌著江西人的眼淚,這是比喩贛江江行險惡的民間諺語。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載,贛江上遊多險灘,水流湍急。自贛州至萬安,共有十八灘,「水性湍險,惶恐灘尤甚」,「怪石如精鐵,突兀廉厲,錯峙波間」,舟行極爲艱難。稼軒《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之「中間多少行人淚」詞意與此相同。道似西江人淚,四卷本作「道是西風人淚」。 「無情卻解送行人,月明千里。」句:一江流水無情,千里明月無情,卻都能送走行人。 煙樹如薺:比喩遠山遠树的形狀。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卷三·勉學》引《羅浮山記》:「望平地,樹如薺。」南朝梁·戴暠《度關山》:「今山關山望,長安樹如薺。」唐·孟浩然《秋登萬山寄張五》:「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唐·李商隱《偶成轉韻七十二句贈四同舍》:「韓公堆上跋馬時,回望秦川樹如薺。」薺,多年野生植物,葉可食。 繡衣:用彩綫刺繡的絲綢衣服,這裏指官服。西漢武帝時設繡衣直指官,衣繡衣(以示尊貴),持斧,分部討姦治獄(派往各地審理重大案件)。宋代各路之提點刑獄使即其官也,因稱「繡衣使者」。而轉運副使、判官等一路漕使也與提刑職務相近,同負有監察的權力,因此有時也被稱為「繡衣使者」。 著破:穿壞。 「十年著破繡衣茸」句:錢仲耕於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曾任江西轉運副使,在辛稼軒平定茶商軍過程中保證軍需不缺,有過很好的配合。後來錢仲耕繼使福建,再使江西,到本年在「繡衣使者」任上已經八年,這裏説十年著破繡衣茸,是舉成數以言之。 種成桃李:西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七》:「夫春樹桃李,夏得蔭其下,秋得食其實。」唐·狄仁傑喜薦士,遂有「天下桃李,盡在公門」之譽。《資治通鑑·卷二〇七·唐紀》:「(狄)仁傑又嘗舉夏官侍郎姚元崇、監察御史曲阿 桓彥范、太州刺史敬暉等數十人,率爲名臣。或謂仁傑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門矣。』仁傑曰:『薦賢爲國,非爲私也。』」宋·李綯《和杜祁公致仕》詩:「收得桑楡歸物外,種成桃李滿人間。」桃李喩門生。南宋時期,秋季鄉試由各路轉運司負責,故又稱漕試。錢仲耕旣在轉運使任上甚久,因而漕試所得門生必然甚多,這是説錢仲耕在「繡衣使者」任上的功績。 承明:《漢書·卷六十四上·嚴助傳》:「君厭承明之廬,勞侍從之事。」注:「漢有承明廬。承明廬在石渠閣外。直宿所止曰廬。」東漢·班固《西都賦》:「又有承明金馬,著作之庭。大雅宏達,於茲爲群。」 厭承明:這裏是不願在朝廷爲官的意思。 「東方鼓吹千騎」句:漢代樂府《相和歌·陌上桑》有羅敷女自夸其夫婿之詩句:「東方千餘騎,夫婿居上頭。……三十侍中郎,四十專城居。」「東方千騎」旣是「專城居」的儀仗隊,後專用作州郡守臣或太守到任之典故。這裏用「東方」二字,旣表明錢仲耕的身份,也是到東部州郡任職的雙關語。鼓吹,太守赴任時的軍樂。 「對梅花、更消一醉。看明年、調鼎風味。」句:恭維語,説明年錢仲耕當入朝拜相。《尙書·商書·説命下》:「若作和羹,爾惟鹽梅。」殷高祖用調味作比喩,説傅説作宰相,其作用如同調味的鹽和梅。消,値得;看明年,一作「有明年」。 幽人:幽居、幽雅之人。宋·蘇軾《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庐:指作者上饒帶湖的新居。 「過吾廬定有,幽人相問,歲晚淵明歸來未。」句:錢仲耕自江西赴婺州,上饒應當是路途中必經之地。作者因此設想,必有當地人問起,時已歲末,陶淵明還未歸來嗎?

《西河·送錢仲耕自江西漕移守婺州》是辛稼軒於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冬在隆興府送別錢佃(字仲耕)自江西轉運副使移知婺州(今浙江金華)時所作。詞中除表達了對錢佃的依依惜別之情外,還對自己仕途的岌岌可危,對個人處境的不如人意表示了深切的憂慮。果然,為時不久,是年的十一月,作者就因被言官彈劾,而罷免了職務,從此回到上饒閑居,開始了十年的田園生涯。作者對宦海昇沉判斷的準确,在這首詞中也得到充分體現。但這首詞雖然主題仍是送別傷懷,寫法上卻不被粗獷豪邁的風格束縛,而是從細膩處入手,層層推進,把作者失意的情懷,同對友人的感念,交織雜揉,以委婉含蓄的筆調寫出,尤其是歇拍三句,以想象中的幽人發問作結,更可見此詞的風流蘊藉。
辛棄疾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