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江紅 · 和楊民瞻送祐之弟還侍浮梁
塵土西風,便無限、淒涼行色。還記取、明朝應恨,今宵輕別。珠淚爭垂華燭暗,鴈行欲斷哀箏切。看扁舟、幸自澀清溪,休催發。
白石路,長亭仄。千樹柳,千絲結。怕行人西去,棹歌聲闋。黃卷莫教詩酒汚,玉階不信仙凡隔。但從今、伴我又隨君,佳哉月。
拼音
注釋
「和楊民瞻送祐之弟還歸浮梁」句:四卷本甲集作「和民瞻送祐之弟還歸浮梁」。
楊民瞻:其名莫考,當亦居上饒者。宋·韓淲《聞民瞻久歸一詩寄之》:「我居溪南望城北,最高園臺竹樹碧,眼前帶湖歌舞空,耳畔茶山 陸子宅。知君纔自天竺歸,那得緇塵染客衣?日攜硏席過阿連,怡神散髮思采薇。」又《和民瞻所寄》詩:「南北一峰高可仰,東西二館隱誰招?園居好在帶湖水,冰雪春須積漸消。」宋·趙蕃《以歸來後與斯遠倡酬詩卷寄辛卿》:「人家饋歲何所爲?紛紛酒肉相攜持。我曹饋歲復何有,酬倡之詩十餘首。……公乎比復何所作?想亦高吟動清酌。賓朋雜遝孰爲佳?咸推楊、范工詞華。」按:所謂「楊、范工詞華」,范必指范廓之,楊則當爲楊民瞻也。果爾,則民瞻當爲范廓之一同從遊於稼軒者。惜其生平別無可考耳。
祐之:宋·陳傅良《止齋文集·卷四十二·䟦辛簡穆公書》云:「簡穆公行藏見國史,且天下能道之,余不復道。曩余守桂陽,歳旱,流言往往以郴 桂間民略死徙矣。祐之時在長沙幕府,具以所聞言之故帥直徽猷閣 潘公徳鄜(fū),潘公下其説兩郡,蓋甚侵余與丁端叔也。余二人頗恨,然忌幕府不敢白。已而識祐之,廼佳士耳。余既相得,㑹他郡巡檢下軍人廩不繼,屬祐之即其廬勞苦之。天大寒,彌兩月,雨雪没馬股,祐之﨑嶇行盡闔郡,得軍中人之心以歸。余方恨賢勞,而祐之欣欣無一咎言。以是益知其人:茍便於民,雖極言不以爲口過;茍不便於身,雖忘言可也。簡穆公爲有後矣。」宋·韓元吉《南澗甲乙稿·卷十六·跋辛企李得孫詩》:「辛公以直道勁節竟忤時相,閒廢退藏者十有餘年。既得一孫,賦詩自慰。優游平淡,氣恬而意新,有德之言也。然晩預大政,名德昭垂,以享高壽。今其孫頎然出而世其家矣。天之祐善,顧可量耶。」據此二文,知祐之爲辛次膺之孫。又稼軒有《西江月》一首,廣信本題爲「壽祐之弟」,四卷本丁集則爲「壽錢塘弟」,是必祐之曾爲錢塘縣令。查《咸淳臨安志》所載南宋 錢塘縣令中,程松之後爲辛助,「助」與「祐」義頗相屬,其即爲祐之當無疑。又查南宋·劉宰撰《漫塘集·卷三十四·故公安范大夫及夫人張氏行述》:「次芻女四人,壻(xù)辛助、韓居仁、趙善部、李伯恭。助官朝奉郎新知荆門軍。」謂范南伯有女四人,辛助即范氏四壻之一也。
浮梁:縣名,宋屬饒州。《浮梁縣志·官司志》:「辛次膺字企李,萊州人,政和二年進士,靖康初,奉親來知浮梁,遂留居溪東之南城最高山下。」
鴈行:《禮記·王制》:「父之齒隨行,兄之齒鴈行,朋友不相踰。」元·陳澔《禮記集説·卷三》:「父之齒,兄之齒,謂其人年與父等或與兄等也。隨行,隨其後也;鴈行,並行而稍後也。朋友,年相若,則彼此不可相踰越而有先後,言並行而齊也。」後因以比喩兄弟。宋·黃庭堅《宜陽別元明用觴字韵》詩:「千林風雨鶯求友,萬里雲天鴈斷行。」
欲斷:四卷本作「中斷」。
白石:四卷本作「白首」。
黃卷:书籍。古人寫書用紙,以黃蘗(bò)汁染之防蠹,故稱書爲黃卷。《新唐書·卷一百一十五·狄仁傑傳》:「狄仁傑,字懷英,并州太原人。爲兒時,門人有被害者,吏就詰,眾爭辨對,仁傑誦書不置,吏讓之,答曰:『黃卷中方與聖賢對,何暇偶俗吏語耶?』」
玉階:指朝廷。漢·張衡《思玄賦》:「勔自強而不息兮,蹈玉階之嶢崢(yáo zhēng)。」舊注:「玉階,天子階也。言我雖欲去,猶戀玉階不思去。」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
辛棄疾的其他作品
- 《 南鄉子 · 贈妓 》 —— [ 宋 ] 辛棄疾
- 《 臨江仙 · 壬戌歳生日書懷 》 —— [ 宋 ] 辛棄疾
- 《 生查子 · 獨遊西巖 》 —— [ 宋 ] 辛棄疾
- 《 鶴鳴亭絕句四首 》 —— [ 宋 ] 辛棄疾
- 《 江神子 · 賦梅,寄余叔良 》 —— [ 宋 ] 辛棄疾
- 《 虞美人 · 夜深困倚屏風後 》 —— [ 宋 ] 辛棄疾
- 《 洞仙歌 · 趙晉臣和李能伯韻,屬余同和。趙以兄弟皆有職名爲寵,詞中頗敍其盛,故末章有「裂土分茅」之句 》 —— [ 宋 ] 辛棄疾
- 《 鷓鴣天 · 三山道中 》 —— [ 宋 ] 辛棄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