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仙 · 蒼壁初開,傳聞過實。客有來觀者,意其如積翠、淸風、巖石、玲瓏之勝。旣見之,乃獨爲是突兀而

莫笑吾家蒼壁小,稜層勢欲摩空。相知惟有主人翁。有心雄泰華,無意巧玲瓏。 天作髙山誰得料,《解嘲》試倩揚雄。君看當日仲尼窮。從人賢子貢,自欲學周公。
拼音

譯文

不要笑我家蒼壁小,它的棱層勢欲摩天。惟我瞭解蒼壁,它不求小巧玲瓏之美,有意與泰山、華嶽爭雄。 上天早就此壁誰能理解,惟有請揚雄來駁難解嘲。您看孔子生時並不得意,但他依然堅持周公之道,爲思想自己的理想奔波一生。

注釋

臨江仙:詞牌名,原是唐教坊曲,後用作詞牌。《樂章集》入「仙呂調」,《張子野詞》入「髙平調」,元髙拭詞注「南呂調」。李後主詞名《謝新恩》。賀方回詞有「人歸落鴈後」句,名《鴈後歸》。韓澗泉詞有「羅帳畫屛新夢悄」句,名《畫屛春》。李易安詞有「庭院深深深幾許」句,名《庭院深深》。《臨江仙》源起頗多歧説。南宋黃叔暘《花菴詞選》注,「唐詞多緣題所賦,《臨江仙》之言水仙,亦其一也。」明董逢元《唐詞紀》認爲,此調「多賦水媛江妃」,卽多爲詠水中的女神。調名本意卽詠臨江憑弔水仙女神。近代學者任半塘先生據敦煌詞有句云「岸闊臨江底見沙」謂詞意渉及臨江。「臨」本意是俯身看物;臨江而看的自是水仙。但中國歴代所祭的水仙幷不确定。像東漢袁康、呉平《越絶書》所記的春秋呉國功勛伍子胥受讒而死成爲長江水仙,東晉王子年《拾遺記》稱戰國楚大夫屈原爲湘江水仙。此外,還有琴髙、郭景純、陶峴(Xiàn)各爲不同水仙的記載。另外,投湘江而死的舜之二妃、三國魏曹子建筆下的洛河女神,都是人們祭祀的對象。按《臨江仙》調起於唐時,惟以前後段起句、結句辨體,其前後兩起句七字、兩結句七字者,以和成績詞爲主,無別家可校。其前後兩起句七字、兩結句四字、五字者,以張子澄詞爲主,而以牛希濟詞之起句用韻、李後主詞之前後換韻、顧夐(Xiòng)詞之結句添字類列。其前後兩起句倶六字、兩結倶五字兩句者,以徐昌圖詞爲主,而以向薌林詞之第四句減字類列。其前後兩起句倶七字、兩結倶五字兩句者,以賀方回詞爲主,而以晏小山詞之第二句添字、馮正中詞之前後換韻、後段第四句減字、王逐客詞之後段第四句減字類列。蓋詞譜專主辨體,原以創始之詞、正體者列前,減字、添字者列後,茲從體製編次,稍詮世代,故不能仍按字數多寡也。他調準此。雙調小令,五十八字,上下闋各三平韻。約有三格,第三格增二字。此調唱時音節需流麗諧婉,聲情掩抑。柳屯田演爲慢曲,《樂章集》又有七十四字一體,九十三字一體,汲古閣本倶刻《臨江仙》,今照《花草粹編》校定,一作《臨江仙引》,一作《臨江仙慢》。 「蒼壁初開,傳聞過實。客有來觀者,意其如積翠、淸風、巖石、玲瓏之勝。旣見之,乃獨爲是突兀而止也,大笑而去。主人戲下一轉語,爲蒼壁解嘲」:廣信書院本作「戲爲山園蒼璧解嘲」,玆四巻本丁集。 積翠:謂積翠巖。 淸風:謂淸風峽。 巖石、玲瓏:謂何同叔別墅所在浮石山,南宋·陳直齋《直齋書録解題·巻八》:「《何氏山莊次序本末》一巻,尚書崇仁何異同叔撰。其別墅曰『三山小隱』。『三山』者,浮石山、巖石山、玲瓏山,其實一山也,周回數里,敘其景物次序爲此編,自號月湖,標韻淸絶如神仙中人,膺髙壽而終。其山聞今蕪廢矣。」 泰華:謂泰山、華山。 天作髙山:《詩經·周頌》詩:「天作髙山,大王荒之。」詞語云云,謂已改變舊來之把杯生涯,新來衹坐小窗間聽雨聲矣。 「《解嘲》試倩揚雄」句:揚雄作《解嘲》。 「君看當日仲尼窮。從人賢子貢,自欲學周公」句:《論語·子張》:「叔孫武叔語大夫於朝,曰:『子貢賢於仲尼。』」又:「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爲恭也,仲尼豈賢於子乎?』」《論語·述而》:「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臨江仙·莫笑吾家蒼壁小》是宋代詞人辛棄疾的詞作。此詞上片先寫蒼壁高峻摩空,繼寫對蒼壁的體認理解,展示詞人不同流俗的審美觀和不甘人後的奇思壯懷。下片在就古今人事加以評說。通篇託物寄意,抒懷明志。

賞析

此詞與《千年調·左手把青霓》同爲抒情明志,但述意角度不同,採用手法各異,互爲補充,堪稱姐妹篇。《千年調·左手把青霓》純系幻想,此篇則因客笑蒼壁而效楊雄駁難解嘲,針對現實而發。人憐小巧玲瓏,我愛嶙峋突兀;人笑蒼壁平實無奇,我獨賞其崢嶸摩空之勢,獨會其爭雄泰華之意。通過對照,揭示出詞人不同流俗的審美觀和不甘人後的奇思壯懷。下片再在就古今人事加以評說。天賜蒼壁,初不爲人賞識,而孔丘生時也不爲人知,以至有“子貢賢於仲尼”之說,但他終成千古一聖。由此可見,上下片歸結到一點,即託物寄意,借石明志。
辛棄疾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