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 · 席上用王德和推官韻,壽南澗

上界足官府,公是地行仙。青氈劍履舊物,玉立近天顏。莫怪新來白髮,恐是當年柱下,《道德》五千言。南澗舊活計,猿鶴且相安。 歌秦缶,寶康瓠,世皆然。不知清廟鐘磬,零落有誰編。莫問行藏用舍,畢竟山林鐘鼎,底事有虧全。再拜荷公賜,雙鶴一千年。
拼音

注釋

王德和:《江陰縣志·卷十六·人物志·鄉賢》:「王寧字德和,三魁鄉薦,乾道丙戌中乙科,終中奉大夫、直徽猷閣。逮事三朝,凡所敭歷,綽有休聞。有《笑菴集》十卷。」 席上用王德和推官韻壽南澗:一作「和德和上南澗韻」。 「上界足官府,公是地行仙。」句:唐·韩愈《奉酬盧給事雲夫四兄曲江荷花行見寄幷呈上錢七兄(徽)閣老張十八助敎》詩:「上界真人足官府,豈如散仙鞭笞鸞鳳終日相追陪。」《楞嚴經》:「眾生堅固,服餌草木,藥道圓成,各地仙行。」宋·蘇軾《以拄杖壽張安道》詩:「先生真是地仙行,住世因循五百年。」《顧況集·五源訣》:「番陽仙人王遙琴子高言:『下界功滿方超上界,上界多官府,不如地仙快活。』」這裏稱美韓南澗晚年逍遙自適的生活。 青氈舊物:泛指仕宦人家的傳世之物或舊業。《晉書·卷八十·〈王羲之傳·王獻之傳〉》:「獻之字子敬。……夜臥齋中而有偷人入其室,盜物都盡。獻之徐曰:『偷兒,青氈我家舊物,可特置之。』群偷驚走。」《太平御覽·卷七○八·〈服用部十·氈〉》引晉·裴啓《語林》:「王子敬在齋中臥,偷人取物,一室之內畧盡。子敬臥而不動,偷遂登榻,欲有所覓。子敬因呼曰:『偷兒,石染靑氈是我家舊物,可特置否?』於是羣偷置物驚走。」 劍履:《漢官儀》:「上公九命則劍履」。 玉立:猶言挺拔、矗立。 近天顔:四卷本作「侍天顔」。 柱下:周、秦置柱下史,後因以代稱御史。相傳老子曾爲周柱下史,後亦以代稱老子或老子《道德經》。《史記·卷九十六·〈張丞相列傳·張蒼傳〉》「是時蕭何爲相國,而張蒼乃自秦時爲柱下史,明習天下圖書計籍。」索隱:「周秦皆有柱下吏,謂御史也。所掌及侍立恒在殿柱之下,故老聃爲周柱下吏。」《漢書·卷四十二·張蒼傳》:「張蒼,陽武人也,好書律歷。秦時爲御史,主柱下方書。」唐·顔師古注:「柱下,居殿柱之下,若今侍立御史矣。」 道德五千言:老子有《道德經》五千言。《史記·卷六十三·〈老子韓非列傳·老子傳〉》:「老子迺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所終。」後以「五千言」爲老子《道德經》的代稱。 猿鶴且相安:南朝齊·孔稚圭《北山移文》:「至于还颷(biāo)入幕,写雾出楹,蕙帐空兮夜鹤怨,山人去兮晓猿惊」。 歌秦缶:秦人喜擊瓦缶而歌,後世常用以稱粗陋的樂器與低俗的音樂。秦·李斯《上秦始皇書》:「夫擊甕扣缶,彈箏搏髀而歌,鳴鳴快耳者,真秦之音也。」《史記·卷八十一·廉頗藺相如列傳》:「趙王鼓瑟,……藺相如前曰:『趙王竊聞秦王善爲秦聲,請奉盆缶秦王,以相娛樂。』……於是秦王不懌,爲一擊缶。」集解:「缶者,瓦器,所以盛酒漿,秦人鼓之以節歌也。」 寶康瓠(hù):空壶、破瓦壶,多用以喻庸才。西漢·賈誼《弔屈原賦》:「斡棄周鼎兮而寶康瓠。」《爾雅·釋器》:「康瓠謂之甈(qì)。」清·郝懿行《義疏》:「即壺也,《說文》云,破瓠是也。」 清廟:指古帝王祭祀祖先的樂章,《詩經·周頌·清廟》序云:「《清廟》,祀文王也。」 鐘磬:鐘和磬,古代禮樂器。《禮記·檀弓上》:「是故竹不成用,瓦不成味……有鐘磬而無簨虡(sǔn jù),其曰明器,神明之也。」東漢·鄭玄注:「簨虡,所以懸鐘鼓也。橫曰『簨』,飾之以鱗屬;植曰『虡』,飾之以臝屬、羽屬。」《周禮·春官·小胥》:「凡縣鐘磬,半爲堵,全爲肆。」東漢·鄭玄注:「鐘磬者,編縣之二八十六枚而在一虡,謂之堵。鐘一堵,磬一堵,謂之肆。」《史記·卷二十四·樂書》:「然後鐘磬竽瑟以和之,干戚旄狄以舞之。」 「不知清廟鐘磬,零落有誰編。」句:據《宋史·樂志》載,北宋之樂凡六改作,至徽宗時製大晟樂,金部樂器有景鐘、镈鐘、編鐘等,石部有特磬編磬。迨靖康之難,樂器皆亡。南渡之後大抵用先朝之舊,而不詳古今製作之本原。又宋·蘇軾《和田國博喜雪》詩:「歲豐君不樂,鐘磬幾時編。」 莫問:四卷本作「堪笑」。 行藏用舍:《論語·述而》:「子謂顔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 畢竟:四卷本作「試問」。 山林鐘鼎:唐·杜甫《清明二首·其一》詩:「鐘鼎山林各天性,濁醪粗飯任吾年。」山林,借指隱居;鐘鼎,指富貴。 虧全:缺損與完滿。 雙鶴一千年:自注:「公以雙鶴見壽」。
辛棄疾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