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神子 · 賦梅,寄余叔良

暗香橫路雪垂垂,晩風吹,曉風吹。花意爭春,先出歳寒枝。畢竟一年春事了,縁太早,卻成遲。 未應全是雪霜姿。欲開時,未開時。粉面朱脣,一半點臙脂。醉裏謗花花莫恨,渾冷淡,有誰知。
拼音

譯文

梅花的香氣從小徑那邊悠然飄來,雪花紛紛而落。晚風浮動,晨風輕輕。這綻放的花朵想要爭奪第一分春意呢,於是早早的在寒風中發枝吐蕾。可是這一年中最早的春天已經結束了,早早的開放,卻是已經遲了呢。 看那開放的花朵,也不全是冰雪晶瑩的姿態呢。有的吐蕾未開有的含苞欲開,就像紅唇的淡雅的女子,衹輕輕的掃了些許脂粉。我啊,喝醉了,迷迷糊糊的侮辱了這鮮艷的花朵,花呀你不要嫉恨我啊,要知道:你這一身的淡雅,高潔,又有誰相知呢。

注釋

江神子:詞牌名,即江城子,原爲唐詞單調,始見《花間集》韋莊詞,單調三十五字,七句五平韻。 余叔良:事歷未詳。據其與稼軒酬唱之跡推考之,當是信州人。 暗香:北宋·林逋《山園小梅·其一》詩:「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雪垂垂:降落貌。吳防《雪梅賦》:「帶冷雪之垂垂。」 「畢竟一年春事了,緣太早,卻成遲」句:從一年的花時來看,梅花欲早反遲。 雪霜姿:北宋·蘇軾《紅梅三首·其一》詩:「故作小紅桃杏色,尙餘孤瘦雪霜姿。」又《定風波·詠紅梅》詞:「偶作小紅桃杏色,閒雅,尙餘孤瘦雪霜姿。」 謗花:北宋·蘇軾《西江月·再用前韻戲曹子方。坐客云瑞香爲紫丁香,遂以此曲辨證之》詞:「謗花面有慚紅。」謗,誹謗、説壞話。 冷淡:清冷淡泊。 知:欣賞、賞識。

《江神子·賦梅,寄餘叔良》是宋代詞人辛稼軒的詞作。這首詞是一首以詠白梅爲中心的詠物詞,有人事寄託的裊裊餘味。上闋起言爭春先出,繼之則謂欲早卻遲,而早遲之間,亦不無人生尋常事理寄焉。下闋結韻轉折有致,且藉花喩世,含意尤深:冰清玉潔,傲霜凌雪者,人常運之;妖嬈嬌艷,俯仰隨風者,人恆近之。全詞不以繪形寫神見長,卻以巧立新意取勝。 上闋由景入情再入理,寫白梅冒雪開放的情態和詞人對梅花這一「行爲」的看法。起韻重筆描寫梅花的凌寒冒雪開放的情景:在白雪飄零的時候,被冬日的寒風早晚不停地吹拂的白梅,已經悄悄開放。在紥眼的白雪中,人們幾乎看不見它的花朵,但是卻呼吸到了它的橫路暗香。在接韻中,詞人忍不住要揣測這種肯於凌寒開放的梅花的心思,覺得它是爲爭先迎接春天而不惜在一年最寒冷的時候綻放於枝頭。三韻是詞人對它的行爲加以嘆息:現 在畢竟是一年的花事已經結束的時候,梅花因爲要早些開放,卻反而成了一年中最晚開放的花朵。這樣的嘆息,不僅是爲「心高命薄」的梅花而發,而且也寄寓著詞人對於人事因緣的深刻體會。 下闋更集中地表達詞人對於「渾冷淡」的白梅的幽恨。在這種幽恨當中,不僅打入了詞人自己的生命體驗,也打入了詞人對友人冷落不遇的眞誠理解。過片語氣突然一轉,説這具有「雪霜姿」的白梅,在將開未開時也不一定全是似雪如霜的白色。那麽它那時又是怎樣的顔色呢。接韻就回答這箇潛在的問題。它曾像「粉面朱唇」的美人一樣,有著一點兒胭脂之色。言外之意是,等到完全開放(花冠遮住了花萼),卻成了渾然的白色。白梅從未開到開放的顔色變化,不僅是對於自然現象的眞實記錄,更在於表達了詞人「早知今日,何必當初」的痛惜之情。結韻故意對這清冷素淡的高雅梅花致以「微詞」:你旣如此素雅脫俗,就莫怪世人不欣賞你。這樣的反話,道盡了情深若淺,鍾情若恨的複雜心理矛盾。詞人對於白梅這一自然物下這樣的重辭,表明他早已將它當成了某種人品、某種人的命運的象徵。這樣的人品和命運,旣然引發了他不醉酒就無以擺脫的愁情,醉了酒也不能擺脫的幽恨,顯然是包括了他對自己的人品和命運之看法的。詞人最後將這首詞寄給了余叔良,也許余叔良也是一個自感冷淡不遇的幽人,詞人以這樣的方式嚮他表達自己的理解和安慰。
辛棄疾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