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 · 博山道中即事

柳邊飛鞚,露濕征衣重。宿鷺窺沙孤影動,應有魚蝦入夢。 一川明月疎星。浣紗人影娉婷。笑背行人歸去,門前稚子啼聲。
拼音

注釋

博山:地名,位於上饒以東永豐縣境內,在今江西廣豐縣西南。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卷二十一·〈江南東路·信州〉》:「博山在永豐西二十里,古名『通元峯』,以形似廬山 香爐峯,故改今名。」 鞚(kòng):馬勒,帶嚼子的馬籠頭,「縱鞍則行,攬鞚則止。」 飛鞚:謂策馬飛馳。南朝宋·鮑照《擬古詩·其三》:「獸肥春草短,飛鞚越平陸。」 露濕:王詔校刊本及四印齋本作「霧濕」。 征衣:旅人之衣。唐·岑參《南樓送衛憑》詩:「應須乘月去,且為解征衣。」宋·劉儗《訴衷情》詞:「征衣薄薄不禁風,長日雨絲中。」 宿鷺:栖息的鷺。唐·鄭谷《江際》詩:「萬頃白波迷宿鷺,一林黃葉送殘蟬。」宋·范成大《初歸石湖》詩:「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鷺孤明蔆葉中。」 窺沙孤影:四卷本甲集作「驚窺沙影」。 明月:四卷本作「淡月」。 浣紗:廣信書院本、王詔校刊本及四卷本作「浣沙」,玆從四印齋本。 娉婷:姿態美好貌。漢·辛延年《羽林郎》詩:「不意金吾子,娉婷過我廬。」唐·柳宗元《韋道安》詩:「貨財足非恡,二女皆娉婷。」

博山在江西永豐縣西二十里,山中有清奇的泉石、蒼翠的林谷,還有雨巖、博山寺等名勝古迹,是一處絶佳的風景地。作者閑居上饒時,曾多次去此山遊覽,幷寫了多首膾炙人口的汜遊詞。這首描寫沿途夜景的《清平樂》即是其中的一首。本詞的篇幅雖然很短,但是意境清新,語言淡樸,別有一番幽情奇趣,因此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値。 上闋頭二句描寫在山道中夜行的情景:驅馬從柳樹旁邊疾馳而過,柳枝上的露水拂落在行人身上,衣衫就沾濕變重了。這裏旣表現出山道上柳密露濃,景色優美;也表現出行人心情舒暢,雖覺衣衫濕重,但遊興仍然很高。 三、四句描寫在行經河灘旁邊時,看到的一幅饒有幽趣的畫面:一隻白鷺栖宿在沙灘上,不時地眯著眼睛向沙面窺視,它映在沙上的身影也輕輕搖晃,準是在夢中見到魚蝦了吧!看到宿鷺目眯影動,便斷定它正在做夢,又因鷺鳥以魚蝦爲食,進而斷定它夢見了魚蝦,雖是想象之辭,但又合情合理。詞人旣能極細緻的觀察又能極深微的體會,因而寫的是如此生動、多趣。 下闋頭二句描寫在行經溪流附近的村莊時看到的一幅更富有詩意的畫面:夜深人靜,溪山沐浴在疏星明月的清光中;年輕的婦女在溪邊浣紗,在月光的照耀下,她那美麗輕盈的身影映在水中和沙上。詞人使用的語句極其簡淡,卻能把環境和人物寫得清雅秀潔,風韻悠然。 結尾二句又在前邊的畫面上繪出了新的情采:寧靜的村舍門前忽然響起孩子的哭聲,正在溪邊浣紗的母親立即起身往家赶,路上遇見陌生的行人,衹羞怯地低頭一笑,隨即背轉身匆匆離去,這眞實而自然的描繪,不但給畫面增添了濃厚的生活情味,而且生動地表現了山村婦女淳樸温良的心性和略帶幾分羞澀的天眞。 總觀此詞,全篇都是寫景,無一句抒情,但又處處融情於景中,寄意言外。從描寫月光柳露的文字中,可以感知作者對清新淡雅的自然風光的喜愛;從描寫浣紗婦女的文字中,可以感知作者對淳厚樸實的民情風俗的贊賞。況周頤説 :「詞有淡遠取神,衹描取景物 ,而神致自在言外,此爲高手」(《惠風詞話續編》卷一)。詞人正是這樣的高手。 在風景和人物的具體描寫上,此詞也具有動靜結合、形神兼備的妙處。柳密露濃原是靜景,但詞人卻藉露濕征衣的動象來表現,比直寫其靜態美更覺眞實多采。沙灘宿鷺亦在靜中,但詞人卻寫其睡中之動態,幷寫其夢中之幻影,使讀者不僅可見其形動,而且可感其神動,因而別生奇趣。篇末寫浣紗婦女亦能遺貌取神,用「笑背見人歸去」的動態美,表現婦女温良淳樸的情性美,眞是栩栩如生,呼之可出。 此詞在結構上的特點是外以詞人的行程爲次序,內以詞人的情感爲核心。一切景觀都從詞人眼中看出,心中映出詞人從沿途所見的眾多景觀中選取自己感受最深的幾箇片斷,略加點染,繪成了一幅情采俱勝的溪山夜景長卷,表現出一種清幽淡遠而又生機蓬勃的意境 ,使人讀之宛若身隨詞人夜行,目睹諸種景觀,而獲得「俯拾即得,不取諸鄰。俱道適往,著手成春。如逢花開,如瞻歲新」(司空圖《詩品·自然》)的特殊美感。因此 ,前後景觀雖異,但結構卻是完整的。
辛棄疾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