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
文字覷天巧,亭榭定風流。平生丘壑,歲晚也作稻粱謀。五畝園中秀野,一水田將綠遶,䆉稏不勝秋。飯飽對花竹,可是便忘憂。
吾老矣,探禹穴,欠東遊。君家風月幾許,白鳥去悠悠。插架牙籤萬軸,射虎南山一騎,容我攬鬚不。更欲勸君酒,百尺臥高樓。
拼音
注釋
提幹李君:即李子永。宋·黃昇《花菴詞選·續集·巻五·李子永》:「李子永名泳。」《花菴詞選·續集·巻五·李子大》「李子大名洪,家世同登桂籍,躋膴仕,號淮甸儒族。子大其弟漳、泳、洤、淛,皆以文鳴,有《李氏花萼詞》五巻,其姪直倫為之序。廬陵人。」南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二十一·歌詞類》:「廬陵李氏兄弟五人:洪 子大、漳 子清、泳 子永、洤 子召、淛 子秀,皆有官閥。」清·曾燠《江西詩徵·卷十六》:「泳字子永,號蘭澤,廬陵人。淳熙中當爲溧水令,又爲坑冶司幹官。與兄洪 子大、漳 子清、弟淛 子秀、洤 子召著《李氏華尊集》。」按:上引各書均謂李氏兄弟爲廬陵人,但《花菴詞選》則又謂李子大家世號淮甸儒族,殊爲牴牾。查南宋·樓鑰《攻媿集·卷五十二·檗菴居士文集序》云:「江都李氏,名族也。余生晩,猶及識將作監端民平叔及其子泳,皆有聲詩也。」是子永實揚州人也。又查宋·李洪《芸菴類藁》:「陳貴謙原序一篇,稱洪爲李正民(方叔)之子。」而李正民即《己酉航海記》及《大隱集》之作者,亦揚州人也。蓋端民、正民皆李定之孫。南宋·王明清《揮塵前錄·卷四》:「李定,字資深,元豐御史中丞。其孫方叔 正民兄弟皆顯名一時,揚州人。」各書均不載其遷徙里居事,知《花萼集》中李氏羣從斷不得爲廬陵人。《揚州府志·人物志》又有:「李直養字無害,正民之孫,紹熙元年攝華亭令。」其人與序《花萼集》李直倫必爲兄弟行,則直倫亦不得爲廬陵人。因知《花菴詞選》中之「廬陵」必爲「廣陵」之誤。其後《直齋書錄解題》及《江西詩徵》乃襲其誤而未加深考,世遂誤認諸李爲廬陵人矣。
詩尋醫:宋·蘇軾《七月五日》詩:「避謗詩尋醫,畏病酒入務。」
求田问舍:置地買房。典出《三國志·卷七·〈魏書·陳登傳〉》:「陳登者,字元龍,在廣陵有威名。又掎角呂布有功,加伏波將軍,年三十九卒。後許汜與劉備並在荊州牧劉表坐,表與備共論天下人,汜曰:『陳元龍湖海之士,豪氣不除。』備謂表曰:『許君論是非?』表曰:『欲言非,此君爲善士,不宜虛言;欲言是,元龍名重天下。』備問汜:『君言豪,寧有事邪?』汜曰:『昔遭亂,過下邳,見元龍。元龍無客主之意,久不相與語,自上大床臥,使客臥下床。』備曰:『君有國士之名,今天下大亂,帝主失所,望君憂國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問舍,言無可採,是元龍所諱也,何緣當與君語?如小人:欲臥百尺樓上,臥君於地,何但上下床之間邪?』表大笑。備因言曰:『若元龍文武膽志,當求之於古耳,造次難得比也。』」
文字覷天巧:語出唐·韓愈《答孟東野》詩:「規模背時利,文字覷天巧。人皆餘酒肉,子獨不得飽。」
平生丘壑:《漢書·卷一百上·敘傳》:「漁釣於一丘,則萬物不奸其志;栖遲於一丘,則天下不易其樂。」北宋·張方平《都官葉舒郎中歸三衢》詩:「一丘一壑平生志。」
稻粱謀:本指禽鳥尋覓食物,多用以比喩人謀求衣食。唐·杜甫《同諸公登慈恩寺塔》詩:「君看隨陽雁,各有稻粱謀。」宋·王安石 《送惠思上人》詩:「因知網羅外,猶有稻粱謀。」
五畝園中秀野:宋·蘇軾《司馬君實獨樂園》詩:「中有五畝園,花竹秀而野。」
一水田將綠遶:語出宋·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二首》詩:「一水護田將綠遶,兩山排闥送靑來。」
䆉稏(bà yà):稻名。
可是:即「何至」、「豈能」之意。
探禹穴:《史記·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二十而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闚九疑,浮於沅、湘。」唐·杜甫《送孔巢父謝病歸遊江東兼呈李白》詩:「南尋禹穴見李白,道甫問信今何如。」
君家風月幾許:宋·歐陽修《贈王介甫》:「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按:翰林指李白,故此云君家。
牙籤:繫在書卷上作爲標識,以便翻檢的牙骨等製成的籤牌,後代指書籍。
牙籤萬軸:形容書籍繁富。南唐·李煜 《題〈金樓子〉後》詩:「牙籤萬軸裹紅綃,王粲書同付火燒。」
插架牙籤萬軸:置書於書架上。唐·韓愈《送諸葛覺往隨州讀書》:「鄴侯家多書,插架三萬軸。一一懸牙籤,新若手未觸。」按:唐·李泌封鄴侯。
射虎南山一騎:《史記·卷一百零九·李將軍列傳》:「廣家與故潁陰侯孫屏野居藍田南山中,射獵。……於是天子乃召拜廣爲右北平太守。……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爲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復更射之,終不能復入石矣。廣所居郡聞有虎,嘗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騰傷廣,廣亦竟殺之。」
攬鬚:《晉書·卷八十一·〈桓宣傳·族子伊傳〉》:「(桓)伊字叔夏,……性謙素,……善音樂,盡一時之妙,爲江左第一。……伊便撫箏而歌《怨詩》曰:『爲君旣不易,爲臣良獨難。忠信事不顯,乃有見疑患。周旦佐文武,《金滕》功不刊。推心輔王政,二叔反流言。』聲節慷慨,俯仰可觀。安泣下沾衿,乃越席而就之,捋其鬚曰:『使君於此不凡!』帝甚有愧色。」宋·蘇軾《次韻答邦直、子由五首·其二》:「瀟灑使君殊不俗,樽前容我攬鬚不?」宋·蘇軾《次韻答邦直、子由五首·其二》:「瀟灑使君殊不俗,樽前容我攬鬚不?」
百尺臥高樓:典出《三國志·魏書·陳登傳》,見「求田問舍」注。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
辛棄疾的其他作品
- 《 元日 》 —— [ 宋 ] 辛棄疾
- 《 感皇恩 · 露染武夷秋 》 —— [ 宋 ] 辛棄疾
- 《 新荷葉 · 再題傅巖叟悠然閣 》 —— [ 宋 ] 辛棄疾
- 《 臨江仙 · 手撚黃花無意緒 》 —— [ 宋 ] 辛棄疾
- 《 鹧鸪天 其十二 元谿不见梅 》 —— [ 宋 ] 辛棄疾
- 《 感皇恩 · 壽鉛山陳丞及之 》 —— [ 宋 ] 辛棄疾
- 《 浣溪沙 · 別成上人,倂送性禪師 》 —— [ 宋 ] 辛棄疾
- 《 水龍吟 · 題雨巖。巖類今所畫觀音補陀,巖中有泉飛出,如風雨聲 》 —— [ 宋 ] 辛棄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