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嬌 · 瓢泉酒酣,和東坡韻

倘來軒冕,問還是、今古人間何物。舊日重城愁萬里,風月而今堅壁。藥籠功名,酒壚身世,可惜蒙頭雪。浩歌一曲,坐中人物三傑。 休歎黃菊凋零,孤標應也有,梅花爭發。醉裏重揩西望眼,惟有孤鴻明滅。萬事從教,浮雲來去,枉了衝冠髮。故人何在,長庚應伴殘月。
拼音

注釋

瓢泉酒酣,和東坡韻:四卷本乙集作「用東坡 赤壁韻」。 和東坡韻:用蘇東坡《念奴嬌·赤壁懷古》的韻唱和。和東坡韻而自抒懷抱。上闋雖視功名如寄,卻深含壯志不酬之憤。下闋黃菊寒梅之喩,旣自沉落寞,又寄厚望於志士和未來。以下承上闋浩歌餘緒,婉陳心曲:憂國憤世,但前途渺茫,惟作衝冠之怒而已。結韻孤星殘月憶故人,情景倍覺凄愴悲凉。 軒冕:代指功名。軒,高大的車子;冕,官帽。 倘來軒冕:用《莊子·卷十六·〈外篇·繕性篇〉》語意:「古之所謂得志者,非軒冕之謂也,謂其無以益其樂而已矣。今之所謂得志者,軒冕之謂也。軒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儻來,寄者也。寄之,其來不可圉,其去不可止。故不爲軒冕肆志,不爲窮約趨俗,其樂彼與此同,故無憂而已矣。」意謂功名非人立身之根本,倘然一旦來到,也不過是寄身之物。 「倘來軒冕,問還是、今古人間何物。」句:古往今來,功名究竟爲何物?今古,四卷本乙集作「古今」。 堅壁:本意堅守壁壘,不與敵方決戰。這裏有躲藏之意。 「舊日重城愁萬里,風月而今堅壁。」句:往昔愁如重城萬里,而今風月竟然也避我不見,使我無法解愁釋憂。 藥籠功名:功名在藥籠中。《新唐書·卷二百·〈儒學傳·元行沖傳〉》:「元澹字行沖,以字顯,後魏 常山王 素蓮之後。少孤,養於外祖司農卿韋機。及長,博學,尤通故訓。及進士第,累遷通事舍人。狄仁傑器之。嘗謂仁傑曰:『下之事上,譬富家儲積以自資也,脯(fǔ)製乾肉腊膎(xié)胰以供滋膳,參朮芝桂以防疾疢(chèn)。門下充旨味者多矣,願以小人備一藥石,可乎?』仁傑笑曰:『君正吾藥籠中物,不可一日無也。』」辛詞藉用狄語,謂生平志在建功立業。 酒壚身世:《漢書·卷五十七上·司馬相如傳》:「相如與(卓文君)俱之臨邛,盡賣車騎,買酒舍,乃令文君當盧。相如身自著犢鼻褌,與庸保雜作,滌器於市中。卓王孫恥之,爲杜門不出。」本意指出身低微,這裏可能主要指自己係北人南來,在朝廷中遭人猜忌。 蒙頭雪:滿頭白髮。宋·蘇軾《行宿、泗間,見徐州張天驥,次舊韻》:「更欲河邊幾來往,衹今霜雪已蒙頭。」 「藥籠功名,酒壚身世,可惜蒙頭雪。」句:志在建功立業,不想出身微賤,致使白髮無成。 人物三傑:三個傑出的人物。漢高祖曾稱張良、韓信、蕭何三人爲「人傑」,後世因稱「三傑」。稼軒又有《念奴嬌》詞,題作「三友同飲,借赤壁韻」。此處「三傑」即指「三友」,但具體指誰,不詳。三傑,四卷本乙集作「之傑」。 「浩歌一曲,坐中人物三傑。」句:高歌抒懷,知我者坐中友。 「休嘆黃菊凋零,孤標應也有,梅花爭發。」句:黃菊雖然凋零,但嚴冬之際尙有寒梅爭相開放。喩愛國後繼有人,疑即指坐中三友。休歎,四卷本乙集作「堪歎」;孤標,孤傲的風采品格。 西望眼:唐·韓愈《奉和虢州劉給事使君三堂新題二十一詠》:「爲遮西望眼,終是懶回頭。」 明滅:時隱時現。 「醉裏重揩西望眼,惟有孤鴻明滅。」句:醉眼遙望西北,惟見孤鴻遠去。這兩句表現思鄉念國之情。 從教:任從,聽任。 衝冠髮:即怒髮衝冠,形容極度憤怒。《史記·卷八十一·〈廉頗藺相如列傳·藺相如傳〉》:「趙王於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秦王坐章臺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璧有瑕,請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髮上沖冠。」 「萬事從教,浮雲來去,枉了衝冠髮。」句:萬事如浮雲,不可捉摸,面對動亂時局,徒自憤怒而已。萬事,四卷本乙集作「世事」。 長庚:即金星,亦名太白星,啓明星。古人不明白它的運行軌迹,把凌晨出現在東方的金星叫「啓明星」,把傍晚出現在西方的金星叫「長庚星」。《詩經·小雅·大東》:「東有啓明,西有長庚。」其實兩者是一顆星。唐·韓愈《東方半明》詩:「東方半明大星沒,獨有太白配殘月。」宋·蘇軾《送張軒民寺丞赴省試》:「人競春蘭笑秋菊,天教明月伴長庚。」 「故人何在,長庚應伴殘月。」句:感嘆故人寥落。長庚,四卷本乙集作「長歌」。

《念奴嬌·瓢泉酒酣,和東坡韻》是南宋詞人辛稼軒的作品,作於紹熙元年或二年(公元1190年或公元1191年),時稼軒賦閑帶湖。上闋悲多於壯。辛痛恨含混敷衍,但恰恰碰到上上下下含混敷衍的亡國環境,眞是快男兒的悲劇。下闋循振起而行,亦悲亦壯,以壯爲主。

賞析

本詞前有小序云:「瓢泉酒酣,和東坡韻 」,是作者閑居鉛山瓢泉時的感興之作 。「和東坡韻」,指步東坡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之韻以追和。東坡的原詞,是貶官閑居黃州的所作,在抒發政治上失意的感慨這一點上,與辛詞有相似之處。辛詞也以健筆抒豪情,風格上極力追步東坡。 今存稼軒詞集中,和蘇東坡《念奴嬌》(大江東去)原韻之作共有四首,內容有相似和連貫處,疑爲同時作。第二首題下小注云,「再用前韻,和洪莘之通判《丹桂詞》。」洪莘之是洪邁長子,四詞當作於稼軒赴閩前即紹熙元年或二年秋桂開時(公元1190年或公元1191年)。時當稼軒江淮兩湖爲官解職後,鬱鬱不得志閑居於帶湖(在江西上饒)。這裏所選爲四首組詞的第一首,像是總唱和序曲。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是四十七歲謫黃州遊赤壁時所作,爲雄視千古抒發豪邁理想的絶唱名作。稼軒寫此組和作時年近半百,處境相類,心情與大蘇亦有共鳴之處。大蘇作氣魄宏偉浩歌壯烈橫掃時空,實已難乎爲繼,正如魯迅先生説自問非翻得出如來佛手心者大可不必動手。稼軒敢於費力不討好地來「和東坡韻」,當然不是角勝,大槪是寫下《念奴嬌》這箇詞牌,大蘇那股悲凉之氣就襲上心頭,不能自已。但他還是沒重複走懷古路子,而是另辟蹊徑,盡情抒發自我反思,將志意和潛意識中心理障礙化爲一繫列詩的意象,成爲煙雲翻卷的長卷。顯示出另一種格調的宏偉。 稼軒和唱的第一首(即此所選),上闋悲多於壯。辛痛恨含混敷衍,但恰恰碰到上上下下含混敷衍的亡國環境,眞是快男兒的悲劇。《莊子·繕性》:「軒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倘來,寄者也。」「倘來軒冕」出此,説自己偶然做官,乘軒戴冕乃一時之寄,自己本心幷不在於此,但國家民族危急存亡之秋,自己卻放廢閑居,而今成了人間何物?對自己的疲軟無能很不滿意。稼軒前此曾任江西、湖南等地安撫使,也即地方軍隊首腦,他親手鎮壓過茶商起義,但他平「寇亂」後所上《論盜賊札子》又很體諒民情,説「民爲國本,貪濁之吏迫使爲盜。」似乎手上的鮮血使他心情十分沉重和追悔。他常常很矛盾,又很單純,衹想「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這目的能達到嗎?「問還是,今古人間何物?」可見日夕困擾著他的痛苦。這箇貌似猥瑣碌碌終日的人物所愁是「舊日重城」──北方淪於敵手的國土,想到其地傲嘯風月是不可能的,「而今堅壁」,其地已是銅墻鐵壁。風月豪興哪去了!難道熬藥飲酒伴頭白,如此窩囊一世不成?歇拍振起,「浩歌一曲,坐中人物三傑。」豪傑之鋭氣幷未淪喪。「三傑」或作「之傑」,對朋友和同志很抱希望,很有信心。 下闋循振起而行,亦悲亦壯,以壯爲主。黃菊孤標,有梅花爭發,梅菊同時可見非實境而屬詩詞意象。可嘆辛帥一世豪傑,詩人孤標,一切竟如甁中折枝花發,或如詞中菊梅齊芳,離土無根,結果無望。此無意識中深沉悲哀顯示於作品,成爲使人酸辛的豪壯,創造出意境深邃的特殊美感。長天孤鴻飛翔明滅,浮雲來去,長庚(金星)伴殘月而明,皆如詩人西望淪陷區衝冠一怒之孤忠,無比寥闊蒼凉。雖結於希望,但對一世似已有預感。 其它三首和東坡之作,似都在求索生命和生活的意義,二、三首較隱晦。第二首詠「借得春工,惹將秋露,熏做江梅雪」的桂花,她「坐斷虛空香色界,不怕西風起滅」,稼軒對之寄予厚望:「玉斧重倩修月。」第三首撲朔迷離,似梅,似月妖,似人間尤物。她來自天上,「收拾瑤池傾國艷,來向朱欄一壁。」去得神秘,「繞梁聲在,爲伊忘味三月。」似爲頑強夭矯生命之象徵。第四首題下小注,「三友同飲,借赤壁韻」,寫骨交爲國平戎破虜較直露,「龍友相逢,洼尊緩舉,議論敲冰雪。」
辛棄疾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