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豫章寄張守定叟:一作「豫章寄張定叟」。
張守定叟:張枃,字定叟,漢州綿竹人,南宋抗金名相張浚次子、張栻之弟。《宋史·卷三百六十一·〈張浚傳·張枃傳〉》:「張浚,字德遠,漢州綿竹人,唐宰相九齡弟九皋之後。……子二人:栻、枃。……枃字定叟,以父恩授承奉郎,曆廣西經略司機宜、通判嚴州。方年少,已有能稱,浙西使者薦所部吏而不及枃,孝宗特令再薦。召對,差知袁州,戢豪強,弭盜賊。尉獲盜上之州,枃察知其枉,縱去,莫不怪之,未幾,果獲真盜。改知衢州。兄栻喪,無壯子,請祠以營葬事,主管玉局觀,遷湖北提舉常平。奏事,帝大喜,諭輔臣曰:『張浚有子如此。』改浙西,督理荒政,蘇、湖二州皆闕守,命兼攝焉。有執政姻黨閉糶,枃首治之,帝獎其不畏強禦,遷兩浙轉運判官。未幾,以直徽猷閣升副使,改知臨安府。……枃天分高爽,吏材敏給,遇事不凝滯,多隨宜變通,所至以治辨稱。再渡以來,論尹京者,以枃爲首。」
「長記瀟湘秋晚。歌舞橘洲人散。走馬月明中。折芙蓉。」句:張浚自紹興末年即家居潭州,卒後葬於衡山。淳熙七年二月,張栻卒,枃請祠營葬,即應家居潭州。時稼軒知潭州兼湖南安撫,故定叟得從遊瀟湘橘洲之上。橘洲,在湖南長沙縣西湘江中。宋·祝穆《方輿勝覽》:「湘江中有四洲,曰:橘洲、直洲、誓洲、白水洲。夏月水泛,惟此不沒。土多美橘,故名。」
西山南浦: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江南西路·隆興府》:「西山在新建西大江之外,高二千丈,周三百里。《寰宇記》云:『又名南昌山。』」同書:「南浦亭在隆興府廣潤門外,下瞰南浦,往來舟艤於此。」
畫棟珠簾雲雨:唐·王勃《滕王閣詩》:「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序
張定叟即張枃(公元1140年-公元1198年),南宋宰相張德遠(公元1097年-公元1164年)次子、理學家張南軒(公元1133年-公元1180年)之弟。
乾道九年(公元1173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張定叟以宣教郎知嚴州。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七月通判嚴州,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正月十九日再知嚴州,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任袁州州守。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尋改知衢州。
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三月,辛稼軒改任湖南轉運副使。秋,辛稼軒改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撫使。時信陽守劉大辯怙勢希賞,廣招流民,而奪見戶熟田以與之。張定叟劾大辨詐諼,所招流民不滿百,而虛增其數十倍,請論其罪,不報。章累上,大辯易他郡,張定叟自以不得其職,求去。九月,張定叟遷右文殿修撰,提舉武夷山冲佑觀閑差以養病。
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二月初二日,張南軒病卒於江陵府暑,後歸葬於湖南寧鄉其父張紫巖墓側。此時張定叟再次到湖南送別張南軒時,再次與辛稼軒會面,張南軒葬禮應得到時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撫使的辛稼軒的幫助,辛稼軒作有《送湖南部曲》以送別歸葬湖南的前官湖北江陵同事張定叟。
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冬,辛稼軒以右文殿修撰改任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舉辦荒政」。時隆興府大旱,辛稼軒到任後立即開展救荒工作,很快取得成功。
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春初,辛稼軒在江西信州上饒興建帶湖新居莊園,高處建舍,低處闢爲稻田。主張「人生在勤,當以力田爲先」,因此把新居命名爲「稼軒」,從此以稼軒爲別號。七月,辛稼軒因救荒有功,昇爲奉議郎。
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秋,張定叟昇任尙書兵部侍郎兼知臨安軍府事、兩浙西路安撫使。十一月,因諫官王藺彈劾,辛稼軒自江西安撫使改官浙西提點刑獄公事,旋爲諫官攻罷。辛稼軒遭到彈劾罷官,倍感凄凉,以憂鬱的心情給時任尙書兵部侍郎兼知臨安軍府事、兩浙西路安撫使的張定叟去信,幷賦《昭君怨·豫章寄張定叟》。冬,辛稼軒回到上饒新落成的帶湖新居。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