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譯文
在松崗中躲避寒暑,在茅檐下躲避風雨,如此來來去去的日子不知道有多少次了。
停下醉酒搖晃的腳步,手扶嶙峋的怪石,注目眼前飛流直下濺珠躍玉的瀑布,醉眼朦朧,辨認許久,看啊看啊,原來以前多次酒醒就在這裏!
東邊有人娶妻,而西邊已經出嫁的女兒也回娘家省親,兩家門前都燈火通明,親友雲集,一片歡聲笑語。
村外田野裏柔風輕露漫天飄灑,它們是在醖釀製造著稻香千頃,豐收就在眼前了!感謝夜裏風露對於稻穀的滋潤。
注釋
鵲橋仙:詞牌名,五十六字者始自歐陽修,因詞中有“鵲迎橋路接天津”句,取爲調名。周邦彥詞名《鵲橋仙令》,《梅苑》詞名《憶人人》;韓淲詞,取秦觀詞句,名《金風玉露相逢曲》;張輯詞,有“天風吹送廣寒秋”句,名《廣寒秋》。元·高拭詞注:仙呂調。《鵲橋仙》另有一體,八十八字,始自柳永。
己酉山行書所見:四卷本乙集作「山行書所見」。
己酉: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時詞人閑居帶湖。
怪石:四卷本作「孤石」。
歸女:嫁女兒。古時女子出嫁稱「于歸」。
「釀成千頃稻花香,夜夜費、一天風露」句:謂每夜的清風白露,釀成一片稻米花香,意即風調雨順,豐收在望。
序
這首詞作於孝宗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己酉,作者五十歲在江西上饒家居。以農村生活爲背景的一首抒情小詞。
作者於兩首《清平樂·檢校山園,書所見》的開篇,一云「連雲松竹」,一云「斷崖修竹」。地勢高,松竹成林。詞一起筆調輕靈,説避暑則在松岡,避雨則在茆簷,這是就通常情況説的。但這種遣詞造句猶如司空圖的「賞雨茅屋」,「左右修竹」,透露出一片閑適高雅的情調。而第三句「閑來閑去幾度」一收,進而表示出像這樣的上山、下山、晴天、雨天,來來去去,連自己也不知有多少次了。「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論語·雍也》)。大自然界的山山水水,可以蕩滌塵污,也可以寬慰人的心靈。「我見靑山多嫵媚,料靑山見我應如是」(《賀新郎》);「帶湖吾甚愛,千丈翠奩開」(《水調歌頭》)。
可貴的是被迫隱居的詩人,仍時刻未忘「南共北,正分裂」(《賀新郎·送杜叔高》)。總之一起這三句格調清新,用筆自然,全不著力,而那種「閑來閑去」的情趣自見。接二句「醉扶怪石看飛泉,又卻是、前回醒處」是一個獨立的特寫鏡頭。停下搖晃的腳步,手扶嶙峋的怪石,注目眼前飛流直下濺珠躍玉的瀑布,醉眼朦朧,辨認許久,看呵看呵,原來以前多次酒醒就在這裏!「似曾相識」,「似是而非」,正是由於「醉」。「又卻是」,此刻詩人於驚喜中會生出多少感慨?這「醉」仍是出於迫不得已!退居林下,身處「飛流萬壑,共千巖爭秀」(《洞仙歌》)的佳境,爲山水所陶醉,卻幷未完全樂以忘憂,這裏充分表出因「閑」而「醉」的情懷。
詞的下片轉寫農村風情,應題「山行所見」。男婚女嫁是農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往往經過精心選擇認爲是吉祥的日子,所以「東家娶婦,西家歸女」碰到了一塊。兩家門前都燈火通明,親友雲集,一片歡聲笑語。「歸」,舊時稱女子出嫁曰歸,或稱「于歸」。《詩·周南·桃夭》:「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換頭三句十四字,語淺意明,用典型的生活細節,形象地勾勒出一幅農村風俗嫁娶圖。一結別開生面:「釀成千頃稻花香,夜夜費、一天風露」。村外田野裏柔風輕露漫天飄灑,它們是在醖釀製造著稻香千頃,豐收就在眼前了!它和上二句情調、氛圍和諧,使本來喜氣盈盈的歡騰氣氛,更上一層樓。作者似與農民們感同身受,使他也沉浸在純樸的鄉風中了。
賞析
這首詞是辛稼軒罷官後居於江西上饒時所作:以農村生活為背景的一首抒情小詞 。這首詞作於淳熙十六年己酉(公元1189年),當時他已五十歲了。
辛稼軒的上饒新居,築於城西北一里許的帶湖之濱,登樓可以遠眺靈山一帶的山岡,所以他把自己的樓屋起名為集山樓(後改名雪樓)。這首詞的開頭三句 :「松岡避暑,茆簷避雨,閑去閑來幾度?」寫的是他平時在帶湖附近山岡上遊覽、栖息的生活。詞中的松岡、茅檐、避暑、避雨,簡練地槪括了他在這裏生活的種種生活場景。在這裏,這樣的日子他不知已經經歷過多少次了,所以要問問「幾度」句中特別點出一箇「閑」字,實際上,不是作者閑情逸致的「閑」,對作者來説,是很可傷的。我們知道,辛稼軒決不是貪「閑」而是怕「閑」的人 ,「閑」是被迫的。他總希望有早一日能回到疆場,為國效力,可現實生活又是他不能有所作為。正如陸游《病起》詩所説的:「志士凄凉閑處老」,他自己的《臨江仙》詞説的:「老去渾身無著處,天教衹住山林 。」接下來 ,作者寫道:「醉扶怪石看飛泉,又卻是、前回醒處 。」具體寫了當天發生的事情。作者抱負難以施展,心情抑鬱,衹好以酒澆愁。他酒醉未醒,走路時身體搖晃不支,衹好扶著一塊怪石,停在那裏看飛泉,朦朧中以為這是新停畱的地方 ,可酒醒後,發現還是前回酒醒之處,也還是經常止息的地方。這兩句特寫,從怪石、飛泉表現作者的熱愛自然,更主要的是表現他的醉酒。所以要寫他的「閑」和「醉 」,著力點正在於表達他那無奈之情,他對朝政的失望。
不過,作者寓居鄉下,鴻圖難展,心情沉重,這衹是事情的一箇方面 。從他在上饒所作的一些詞看,他謫居鄉下的生活中,也有亮麗的一面,而這兩者都是眞誠的,都是來自他的高尙性格的。由於後者,使得他在農村中,不但有熱愛自然的感情,而且也有熱愛農村生活、熱愛勞動農民的感情 。這首詞的下片,正是表現了這種感情 。「東家娶婦,西家歸女,燈火門前笑語 。」寫農民婚娶的歡樂、熱鬧情況。這和作者孤獨地停畱在山石旁的寂寞情況,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足以令他格外感到寂寞的。但作者的心情幷非如此,他分享了農民的歡樂,冲淡了自己的感慨,使詞出現了和農民感情打成一片的熱鬧氣氛 。「釀成千頃稻花香 ,夜夜費、一天風露 。」作者以這兩句結尾,寫出了為農民的稻穀豐收在望而喜慰,代農民感謝夜裏風露對於稻谷的滋潤。這樣,他就把自己的整箇心情投入到對農民的愛和關心。
總之 ,這首詞在描寫閑散生活時透露身世之痛,在描寫農民的純樸生活中,反映了作者的超脫、美好的感情;情境交融,相互襯託,使詞的意境顯得十分的清新、曠逸。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
辛棄疾的其他作品
- 《 祝英臺近 》 —— [ 宋 ] 辛棄疾
- 《 木蘭花慢 · 滁州送范倅 》 —— [ 宋 ] 辛棄疾
- 《 滿江紅 · 江行,簡楊濟翁、周顯先 》 —— [ 宋 ] 辛棄疾
- 《 一剪梅 · 記得同燒此夜香 》 —— [ 宋 ] 辛棄疾
- 《 臨江仙 · 醉帽吟鞭花不住 》 —— [ 宋 ] 辛棄疾
- 《 滿江紅 · 遊南巖,和范廓之韻 》 —— [ 宋 ] 辛棄疾
- 《 菩薩蠻 · 題雲巖 》 —— [ 宋 ] 辛棄疾
- 《 昭君怨 · 送晁楚老遊荊門 》 —— [ 宋 ] 辛棄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