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

折盡武昌柳,掛席上瀟湘。二年魚鳥江上,笑我往來忙。富貴何時休問,離別中年堪恨,憔悴鬢成霜。絲竹陶寫耳,急羽且飛觴。 序蘭亭,歌赤壁,繡衣香。使君千騎鼓吹,風采漢侯王。莫把離歌頻唱,可惜南樓佳處,風月已淒涼。「在家貧亦好」,此語試平章。
拼音

注釋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周總領、王漕、趙守置酒南樓,席上留別。」:四卷本作「自湖北漕移湖南,總領、王、趙守置酒南樓,席上留別。」 周總領:即周嗣武。《八閩通志·卷六十四·〈建寧府·人物〉》:「周嗣武,字功甫,浦城人,因之孫。祖蔭補官,知臨川縣,賑濟有方,催科不急。赴闕奏利民三事,擢主管官告院,除太府丞,提舉江西常平事。江西民輸役錢,官司規其羨,變省陌爲足陌,嗣武奏復舊。改湖北提刑,以平蠻徭功進直敷文閣,召對,除度支郎官,命使蜀稽考財計,奏乞停成都、潼川兩路科買一年,以寬民力,又奏蠲興元茶息錢引二十萬。入對,除太府少卿,湖廣總領。召戶部侍郎,尋卒。」 王漕:即王正之,名正已,稼軒舊交。,淳熙六年任湖北轉運判官。即稼軒調離湖北轉運判官後,由王正之接任原來職務,故稱「同官」。南宋·樓鑰《攻媿集·卷九十九·朝議大夫祕閣修撰致仕王公墓誌銘》:「(紹興)三十二年有旨:王正已不畏彊禦,節槩可稱,三省詳加訪問,其人如在,可與甄錄。尋召赴行在。……公字伯仁父,舊字正之,至今以舊字行。……以葉丞相之薦,除尚書吏部員外郎,權右司郎官,遂爲眞。葉公去國,公亦遭論,再奉祠。除嚴州,改婺州,內引奏事,尤加褒納。……慶元二年三月二日屬疾,却藥不進,翌日終於正寢。享年七十有八。」《寶慶四明志·卷八·敘人》:「(王)正已,字正之,勳長子也。……以叔祖珩任爲豐城主簿,連帥張澄俾對,易理曹。時相姻黨王鈇家豫章,家舍亡瑞香花,與一富民有他憾,因誣之,帥諷理曹文致其罪,正已直之,忤帥意,稱疾尋醫以歸。孝宗聞之,既踐阼,詔以不畏彊禦,節槩可稱,自泰州海陵縣召對,改令入官。淳熙初,訪求廉吏,參政葉衡舉正已辭賻事以聞,召對,上語輔臣曰:『王正已望之儼然,即之甚溫。』史忠定王浩再相,論朋黨事,上曰:『葉衡既去,人以王正已爲其黨,朕固留之。雖衡所引,其人自賢,則知朕不以朋黨待臣下也。』正已凡四典郡,六爲部使者,終太府卿、祕閣修撰致仕。」 趙守:即趙善括。趙善括《應齋雜著·卷六》有《摸魚兒·和辛㓜安韻》一闋。宋·楊萬里《誠齋集·卷八三·〈應齋雜著〉序》:「淳熙季年,孝宗皇帝一日御垂拱殿顧見廷臣,天顔怡愉,因問左右:『宗子在廷者爲誰,凡若干人?』皆謹對曰:『無之。』……而應齋居士趙無咎是時方高臥南州,狎東湖之鷗,弄西山之雲,遠追徐孺,近訪山谷,賦詩把酒,與一世相忘,訖不求諸公之舉,而諸公亦無求無咎者。……予自乾道辛卯在朝列,時無咎爲蘇州別駕,已聞其名。後十八年,予再補外,過豫章,始識之。……至其家,見門巷蕭然,槐柳蔚然,知其爲幽士高人之廬也,而其人老矣。……無咎諱善括,嘗知鄂州,終官朝請大夫。撥煩決疑,所至名跡焯焯云。」 南樓: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荆湖北路·鄂州·景物上》:「南樓,在郡治正南黃鵠山頂,後改名白雲閣。元祐間知州方澤重建,復舊名。」 武昌柳:《晉書·卷六十六·陶侃傳》:「(陶侃)嘗課諸營種柳,都尉夏施盜官柳植之於己門。侃後見,駐車問曰:『此是武昌西門前柳,何因盜來此種?』」 二年魚鳥江上:宋·蘇軾《常潤道中有懷錢塘寄述古》:「二年魚鳥渾相識,三月鶯花付與公。」又《留別雩泉》:「二年飲泉水,魚鳥亦相識。」 富貴何時:漢·楊惲《報孫會宗書》:「田彼南山,蕪穢不治。種一頃豆,落而爲萁。人生行樂耳,須富貴何時!」 絲竹陶寫:《世説新語·言語》:「謝太傅語王右軍曰:『中年傷於哀樂,與親友別,輒作數日惡。』王曰:『年在桑楡,自然至此,正賴絲竹陶寫,恆恐兒輩覺,損欣樂之趣。』」 序蘭亭:晉·王羲之有《蘭亭序》,作於永和九年之上巳日。 歌赤壁:宋·蘇軾有《赤壁賦》二篇,又有《念奴嬌·赤壁懷古》一闋。按:赤壁爲周瑜大破曹操大軍處,其地在今湖北嘉魚縣東北江濱。今武昌縣東南有地曰「赤磯」,亦名「赤壁」。 繡衣:西漢武帝時設繡衣直指官,衣繡衣(以示尊貴),持斧,分部討姦治獄(派往各地審理重大案件)。宋代各路之提點刑獄使即其官也。 千騎:漢樂府《相和歌》,羅敷自誇其夫壻,有云:「東方千餘騎,夫壻居上頭。……三十侍中郎,四十專城居。」 南樓佳處:《晉書·卷七十三·庾亮傳》:「亮在武昌,諸佐吏殷浩之徒,乘秋夜往共登南樓,俄而不覺亮至,徐曰:『老子於此處興復不淺。』」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折盡:「折」(zhé),折斷,這裏表示很多。
  • 掛席:張帆。
  • 瀟湘:瀟水和湘水,泛指湖南地區。
  • 陶寫:排遣。
  • 平章:品評。

翻譯

幾乎折完了武昌的柳枝,揚起船帆駛向瀟湘。這兩年來在江上與魚鳥爲伴,笑我總是來來往往地忙碌。不要去問富貴何時纔會有,人到中年的離別實在讓人遺憾,都已憔悴得兩鬢如霜。絲竹之聲不過是用來排遣罷了,讓我們像飛鳥般快速地舉觴飲酒。像當年王羲之寫蘭亭序,歌唱赤壁賦,穿着華麗的衣服散發着香氣。使君帶着衆多鼓吹樂隊和騎兵,風采可與漢代的侯王相比。不要頻繁地唱那離別的歌,可惜這南樓的好地方,風月都已變得淒涼。「在家裏即使貧窮也是好的」,這句話可以試着品評一番。

賞析

這首詞上片寫自己兩年來的奔波忙碌以及歲月流逝的感慨,絲竹和飲酒只是暫時的排遣。下片通過回想蘭亭序、赤壁賦以及使君的風采,與當前離別的淒涼形成對比,最後提出「在家貧亦好」的觀點,體現出一種對世俗追逐的厭倦和對平實生活的嚮往。整體情感較爲複雜,既有對過去的懷戀,又有對現狀的無奈和對未來的思索。詞中運用了對比和情景交融的手法,增強了表達的效果。

辛棄疾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