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江紅 · 賀王帥宣子平湖南寇
笳鼓歸來,舉鞭問、何如諸葛。人道是、匆匆五月,渡瀘深入。白羽風生貔虎譟,青溪路斷鼪鼯泣。早紅塵、一騎落平岡,捷書急。
三萬卷,龍頭客。渾未得,文章力。把詩書馬上,笑驅鋒鏑。金印明年如斗大,貂蟬卻自兜鍪出。待刻公、勳業到雲霄,浯溪石。
拼音
注釋
王帥宣子平湖南寇:陸游《渭南文集·卷三十四·尚書王公墓誌銘》:「公諱佐,字宣子,㑹稽山隂人。……二十有一以南省髙選奉廷對,爲第一。徙知潭州,連進祕閣修撰、集英殿修撰。淳熈六年正月,彬州宜章縣民陳峒竊發,俄破道州之江華,桂陽軍之藍山、臨武、連州之陽山縣。旬日有衆數千,彬、道、連、永、桂陽軍皆警。公奏乞荊鄂精兵三千,未報。公度不可待。而見將校無可用者,流人馮湛適在州。……遂檄湛帶元管權湖南路兵馬鈐轄,統制軍馬。即日令湛自選潭州廂禁軍及忠義寨凡八百人,即教場誓師遣行。……五月朔日詰旦分五路進兵。賊初詐降,實欲繕治寨柵,阻險以抗官軍。公得其情,督兵甚峻。及馳入隘口,賊果立寨柵,未及成,聞官軍至,狼狽出戰。既敗,又退失所憑,乃皆潰走。……湛遂誅陳峒,函首來獻。」《宋史·卷三十五·孝宗紀》:「己巳,郴州賊陳峒等破連、道州、桂陽軍諸縣,命湖南帥臣討捕之。……乙亥,郴寇平。」。
笳鼓歸來:《南史·卷五十五·曹景宗傳》「(天監)五年,魏中山王英攻鍾離,圍徐州刺史昌義之,武帝詔景宗督眾軍援義之,……景宗振旅凱入,帝于華光殿宴飲連句,令左僕射沈約賦韻。景宗不得韻,意色不平,啟求賦詩。帝曰:『卿伎能甚多,人才英拔,何必止在一詩。』景宗已醉,求作不已,詔令約賦韻。時韻已盡,唯餘『競』、『病』二字。景宗便操筆,斯須而成,其辭曰:『去時兒女悲,歸來笳鼓競。借問行路人,何如霍去病。』帝歎不已。」
舉鞭問:《晉書·卷四十三·〈山濤傳·山簡傳〉》:「永嘉三年,(簡)出爲征南將軍、都督荊、湘、交、廣四州諸軍事、假節,鎮襄陽。……簡優遊卒歲,唯酒是耽。……簡每出嬉遊,……時有童兒歌曰:『……舉鞭問葛疆:何如并州兒?』疆家在并州,簡愛將也。」
人道是:《陽春白雪·外集》作「人盡説」。
「匆匆五月,渡瀘深入。」句:諸葛亮《出師表》:「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按:據《渭南文集·卷三十四·尚書王公墓誌銘》及《宋史·卷三十五·孝宗紀》謂王宣子討陳峒,以五月朔日分五路進兵,同年乙亥「郴寇平」,是其事始末與諸葛亮渡瀘南征之時令正同。
白羽風生:廣信書院本「羽」誤作「虎」,王詔校刊及四印齋本作「白羽生風」,此從四卷本。東晉·裴啟《裴子語林》:「諸葛武侯與宣王在渭濱,將戰,宣王戎服蒞事;使人觀武侯,乘素輿,著葛巾,持白羽扇,指麾三軍,眾軍皆隨其進止。宣王聞而歎曰:『可謂名士矣!』」宋·蘇軾《與歐育等六人飲酒》詩:「苦戰知君便白羽,……引杯看劍坐生風。」
貔虎譟:《花菴詞選》及《陽春白雪》作「貔虎嘯」。
青溪:王宣子行軍所經由之所,未詳所在。
鼪鼯(shēng wú):《花菴詞選》及《陽春白雪》作「猩鼯」。宋人每用以侮辱其時之少數民族。《宋史·卷四百九十三·蠻夷傳》:「狌鼯之性便於跳梁,或以讎隙相尋,或以饑饉所逼,長嘯而起,出則衝突州縣,入則負固山林,致煩興師討捕,雖能殄除,而斯民之荼毒深矣。」鼪,通「猩」或「狌」。
平岡:《花菴詞選》作「平崗」,即平野。
龍頭客:《三國志·卷十三·〈魏書·華歆傳〉》引《魏略》:「歆與北海邴原、管寧俱遊學,三人相善,時人號三人爲『一龍』,歆爲龍頭,原爲龍腹,寧爲龍尾。」宋·梁顥《及第》詩:「也知年少登科好,爭奈龍頭屬老成。」按:王宣子於紹興十八年戊辰舉進士第一。龍頭,四卷本作「龍韜」。
「渾未得,文章力。」句:唐·劉禹錫《書懷寄河南尹兼簡分司崔賓客》詩:「一生不得文章力,百口空爲飽煖家。」
詩書馬上:《史記·卷九十七·陸賈傳》:「陸生時時前說稱詩書。高帝罵之曰:『乃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陸生曰;「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且湯武逆取而以順守之,文武並用,長久之術也。昔者吳王夫差、智伯極武而亡;秦任刑法不變,卒滅趙氏。鄉使秦已並天下,行仁義,法先聖,陛下安得而有之?』」
待刻:《陽春白雪》作「待勒」。
到雲霄:《陽春白雪》作「等雲霄」、四卷本作「到□雲」。
浯溪:在今湖南祁陽縣西南五里。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