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鄕子 · 送趙國宜赴髙安戸曹。趙乃茂嘉郎中之子。茂嘉嘗爲髙安幕官,題詩甚多

日日老萊衣,更解風流蠟鳳嬉。膝上放教文度去,須知:要使人看玉樹枝。 剩記乃翁詩,緑水紅蓮覓舊題。歸騎春衫花滿路,相期:來歳流觴曲水時。
拼音

注釋

南鄕子:唐教坊曲名,後用作詞牌。又名《好離鄕》、《蕉葉怨》。《金奩集》入「黃鐘宮」。原爲單調,有二十七字、二十八字、三十字各體,兩平韻,三仄韻,平仄換韻。單調始自後蜀歐陽炯,此詞牌卽以歐陽炯《南鄕子》爲正體。馮正中、李珣(Xún)倶本此添字。雙調者始自南唐馮正中詞。馮詞平韻五十六字,十句,上下闋各四句用韻。另有五十八字體者。其定格爲雙調五十六字,上下闋各四平韻,一韻到底。此調唱時音節需流麗諧婉,聲情掩抑。 「送趙國宜赴髙安戸曹。趙乃茂嘉郎中之子。茂嘉嘗爲髙安幕官,題詩甚多」:四巻本丙集作「送筠州趙司戸,茂中之子。茂中嘗爲筠州幕官,題詩甚多」。 趙國宜:始末未詳。 髙安:郡名。唐置,原名靖州,後改筠州,宋曰筠州髙安郡,屬江南西路。其地卽今江西髙安縣。 老萊衣:《孝子傳》:「老萊子至孝,年七十,著五色斑斕衣,弄雛烏於親側。」 蠟鳳:《南史·巻二十二·〈王曇首傳·(子)王僧虔傳〉》:「僧虔,金紫光祿大夫僧綽弟也。父曇首,與兄弟集會子孫,任其戲適。(伯父弘子)僧達跳下地作彪子。時僧虔累十二博棋,既不墜落,亦不重作。僧綽採蠟燭珠爲鳳皇,僧達奪取打壞,亦復不惜。伯父弘歎曰:『僧達俊爽,當不減人;然亡吾家者,終此子也。僧虔必至公,僧綽當以名義見美。』或云僧虔採燭珠爲鳳皇,弘稱其長者云。」 「膝上放教文度去」句:南朝宋·劉義慶《世説新語·方正》:「王文度爲桓公長史時,桓為兒求王女,王許咨藍田。既還,藍田愛念文度,雖長大猶抱著厀上。文度因言桓求己女婚。藍田大怒,排文度下厀曰:『惡見,文度已復痴,畏桓溫面?兵,那可嫁女與之!』文度還報云:『下官家中先得婚處。』桓公曰:『吾知矣,此尊府君不肯耳。』後桓女遂嫁文度兒。」按:晉王坦之字文度,藍田謂其父述。 玉樹:南朝宋·劉義慶《世説新語·言語》:「謝太傅問諸子姪:『子弟亦何預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諸人莫有言者,車騎(謝玄)荅曰:『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於階庭耳。』」 緑水紅蓮:《南史·巻四十九·庾(Yǔ)杲之傳》:「(王儉)乃用杲之爲衞將軍長史。安陸侯蕭緬與儉書曰:『盛府元僚,實難其選。庾景行汎緑衣,依芙蓉,何其麗也!』時人以入儉府爲蓮花池,故緬書美之。」後因以「紅蓮幕」爲幕府之美稱。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老萊衣:春秋時,老萊子年七十,常穿着彩色衣服,裝作小兒嬉戲的樣子逗父母開心,後以此表示孝順父母。
  • 蠟鳳:南朝梁人王僧孺七歲能文,得父親贈以「蠟鳳」玩具。這裏借指善於嬉戲玩樂。
  • 文度:東晉人王坦之,字文度,風姿美好。這裏代指姿容美好的晚輩。
  • 玉樹枝:比喻姿容美好的子弟。
  • 剩記:牢記。
  • 乃翁:你的父親。這裏指作者自己。
  • 綠水紅蓮:指美麗的景色或遊覽勝地。
  • 流觴曲水:古代習俗,於三月上旬的巳日(後固定爲三月初三),在水濱設宴,衆人列坐曲水之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順流而下,停在誰面前,誰就取杯飲酒,意在祓除不祥,後泛指宴集。

翻譯

每天都像老萊子穿着綵衣逗樂雙親那般,更懂得像孩子玩蠟鳳那樣盡情風流嬉戲。把姿容美好的晚輩放在膝上,要知道,這是想讓人們看到如同玉樹枝般美好的子弟呀。要牢牢記住你父親我寫的詩,將來在綠水紅蓮的美好之地尋找過去的題詩。歸來時騎着馬,春天的衣衫上落滿了一路的繁花,我們相互約定,明年在曲水宴會上再相聚。

賞析

這首《南鄉子》詞,蘊含着辛棄疾豐富的情感。開篇用「老萊衣」「蠟鳳嬉」描繪出一種歡樂、自在的家庭生活場景,體現出詞人對天倫之樂的享受,同時也展現了一個與傳統形象不同、更具生活情趣的辛棄疾形象。「膝上放教文度去,須知,要使人看玉樹枝」表達出他對晚輩的疼愛與自豪,期望晚輩能以美好的形象示人。下闋「剩記乃翁詩,綠水紅蓮覓舊題」,既有對過往創作、遊覽經歷的回憶,又隱含着希望晚輩繼承自己志趣的期許。「歸騎春衫花滿路」描繪出一幅充滿詩意與美好的歸途畫面,體現出內心的愉悅。最後的「相期,來歲流觴曲水時」,則是與晚輩定下未來的相聚之約,一種延續情感、享受美好時光的期待躍然紙上。整首詞情感真摯且細膩,語言清新自然,在展現生活情趣與情感寄託的同時,也流露出辛棄疾溫柔、慈愛以及對生活的熱愛之情 ,與他一貫豪放詞風有所不同,帶給讀者別樣的審美體驗。

辛棄疾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