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嬌 · 和信守王道夫席上韻
風狂雨橫,是邀勒園林,幾多桃李。待上層樓無氣力,塵滿欄干誰倚。就火添衣,移香傍枕,莫卷朱簾起。元宵過也,春寒猶自如此。
爲問幾日新晴,鳩鳴屋上,鵲報簷前喜。揩拭老來詩句眼,要看拍堤春水。月下憑肩,花邊繫馬,此興今休矣。溪南酒賤,光陰只在彈指。
拼音
注釋
王道夫:南宋·魏了翁《鶴山大全集·卷七十六·宋故藉田令知信州王公墓誌銘》:「淳熙十年,分水縣令王公自中以中書舍人王公藺薦,召赴都堂審察。……奏對之明日,特命改令入官,除藉田令。數語大臣:『朕急欲用自中。可與超遷。』未幾,又語大臣:『自中必有善類,令舉其所知。』……慶元五年八月癸未賫志以歿。……公名自中,淳熙元年就試兩浙轉運使,爲詩賦第一。四年再舉,登明年進士第。……紹熙二年入見,光宗皇帝云:『聞卿有忠直之譽。』又問:『常時作郡來,當爲何官?』欲留之,公固辭。翌日,帝謂宰執曰:『王自中以母老,再三不肯留,近郡孰闕守?』以常、信對,遂差知信州。……期年,被命奏事。」宋·陳傅良《止齋文集·卷五十·王道甫壙(kuàng)志》云:「道甫諱自中。……道甫登淳熙五年進士第,調舒州懐寧主簿,嚴州分水令。未上,以樞宻使王公藺薦,除藉田令,未幾罷。通判郢州,未上。知光化軍、信州,召赴行在,丁太安人憂,服闋,再被召,以論罷。主管建寧府武夷山沖佑觀起知邵州興化軍,連以論罷。興化之命下,道甫已病,慶元五年七月也。八月二十三日卒,官至朝請郎,年六十。」
「風狂雨橫」句:形容狂猛而迅急的風雨。宋·歐陽修《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詞:「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
邀勒:箝制、抑勒之意。
「鳩鳴屋上」句:北宋·陸佃《埤(pí)雅·卷七·鳲鳩》:「《釋鳥》云:『鶌(jué)鳩,鶻鵃(hú zhōu)。』今江東亦呼『鶻鵃』。《左傳》曰:『鶻鳩氏,司事掌營造之官也』。先儒云:『鶻鳩,春來秋去,故爲司事。』一名『鳴鳩』,月令所謂『鳴鳩,拂其羽者,是也』;一名『鷽(xué)鳩』,《莊子》所謂『蜩(tiáo)與鷽鳩笑之者,是也』。蓋此似山鵲而小,《釋鳥》曰:『鷽,山鵲也。』故此一名『鷽鳩』,又其短尾、青黑色、多聲,故此一名『鳴鳩』也。……陸璣云:『鶻鳩,一名斑鳩。』蓋斑鳩似鵓鳩而大。鵓(bó)鳩,灰色無繡項,隂則屛逐其婦,晴則呼之。語曰:『天將雨,鳩逐婦者,是也。』斑鳩,項有繡文斑然,故曰斑鳩,則與此鶻鳩全異。璣之言非,今此鳥喜朝鳴,故一曰『鶻嘲』也。凡鳥朝鳴曰『嘲』,夜鳴曰『㖡』。《禽經》曰:『林鳥以朝嘲,水鳥以夜㖡』今林棲多朝鳴,水宿多夜叫。㖡,音『夜』字,見《龍龕手鏡》。」又宋·歐陽修《感春雜言》詩:「鳩鳴兮屋上,雀噪兮簷間。」
「鵲報簷前喜」句:鵲性最惡濕,故遇雨後新晴,則喜而噪。《田家雜占》:「鵲噪簷前,主有佳客及喜事。」
揩拭:擦抹,抹去。
拍堤春水:宋·歐陽修《浣溪沙·堤上遊人逐畫船》詞:「堤上遊人逐畫船,拍堤春水四垂天。」宋·王安石《送王蒙州》詩:「請郡東南促去程,提堤江水照紅旌。」
憑肩:以手靠在別人肩上。
「溪南酒賤,光陰只在彈指」句:唐·韓愈《醉後》詩:「人生如此少,酒賤且勤置。」
序
《念奴嬌·和信守王道夫席上韻》是南宋詞人辛稼軒所作的一首詞。這是一首抒情詞,是抒寫作者春日之襟懷的。它以實見虛、敍事含情的筆法,把作者春日慵懶的心態和對春天的美好期望,描寫得淋灕盡致。開頭三句寫暮春景色。言雨橫風狂,園林遭到摧殘,桃李也沒多少完好的。這看似寫景,其實是抒情,抒寫作者傷春情懷,創造悲苦氣氛,爲後邊的敍事抒情作鋪墊。「待上」六句寫自己春日生活。其中前三句寫自己的慵,寫其生活困倦。意謂自己身上無力,懶上層樓,以至欄杆積滿塵土,讓人無法憑倚。這和薛道衡「暗牖懸蛛網,空梁落燕泥」一樣,都是以居室的荒凉,反襯其主人慵憊心態,比直接描寫更有表現力。後三句寫自己的懶。言其怕冷,不願活動,讓人把珠簾遮得嚴嚴實實,把香爐移到枕旁,便於添加衣服。這旣寫出了其人之懶,又交代了懶的原因,自然地引出了末尾兩句。「元宵」二句以直接抒情手法,幷照應起句,寫出了作者對料峭春寒的不適與嘆息。「爲問」三句寫其對「雨橫風狂」日子早日過去的企盼。「揩拭」二句寫其對美麗的春遊生活的渴望。「要看拍堤春水」表達了渴求玩賞春景的喜悅心情。但不論是「要看拍堤春水」還是「鳩鳴屋上,鵲報簷前喜」,都是陪襯,都是以樂景寫哀,更見出作者當時極度傷春之苦況。「月下」三句寫其別無他求。在當時的社會裏,不論官員還是文人,「月下憑肩,花邊繫馬」,狎妓出遊,都是極爲平常的事,而作者卻説:「此興今休矣」,可見其慵懶之極,對一切社會生活都沒興趣,進一步説明他心態之消極。結尾二句言春光不再,要及時行樂。就這樣,作者采用由外及內,再由內及外的手法,把虛寫和實寫結合在一起,描敍了作者春日的生活情況及心態,抒寫了作者感傷的胸懷,還是很動人的。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
辛棄疾的其他作品
- 《 念奴嬌 · 書東流村壁 》 —— [ 宋 ] 辛棄疾
- 《 鵲橋仙 · 和范先之送祐之歸浮梁 》 —— [ 宋 ] 辛棄疾
- 《 鷓鴣天 · 登一丘一壑偶成 》 —— [ 宋 ] 辛棄疾
- 《 卜算子 · 用韻答趙晉臣敷文,趙有眞得歸、方是閑二堂 》 —— [ 宋 ] 辛棄疾
- 《 題福州參泉二首 》 —— [ 宋 ] 辛棄疾
- 《 婆羅門引 · 趙晉臣敷文張燈甚盛,索賦。偶憶舊遊,未章因及之 》 —— [ 宋 ] 辛棄疾
- 《 鷓鴣天 · 鵝湖歸,病起作 》 —— [ 宋 ] 辛棄疾
- 《 臨江仙 · 金谷無煙宮樹綠 》 —— [ 宋 ] 辛棄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