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 庚戌中秋後二夕,帶湖篆岡小酌
夜月樓臺,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來去。是誰秋到便淒涼?當年宋玉悲如許。
隨分杯盤,等閒歌舞。問他有甚堪悲處?思量卻也有悲時,重陽節近多風雨。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月夜下的樓閣,飄滿秋天香味的院落,歡笑快樂的人們來來去去。是哪個人秋天一到就悲傷淒涼?當年的宋玉就悲傷到這樣。
吃飯喝酒要隨其自然,對歌舞享樂看得平常一般。問他有什麼可以悲傷之處?細細想想卻也有悲傷的時候:重陽節快到了,秋風秋雨使人感到格外淒涼。
注釋
踏莎行:詞牌名,又名《柳長春》《喜朝天》等。雙調五十八字,仄韻。又有《轉調踏莎行》,雙調六十四字或六十六字,仄韻。
篆(zhuàn)岡:地名,在帶湖旁。
「當年宋玉悲如許」句:戰國楚·宋玉《楚辭·九辯》:「悲哉秋之爲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如許,如此。
隨分:隨意、任意。宋·李清照《鷓鴣天》詞:「不如隨分尊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
等閒:平常、普通。
思量:細細想想。
「重陽節近多風雨」句:北宋·釋惠洪《冷齋夜話·卷四·滿城風雨近重陽》:「黃州潘大臨工詩,多佳句,然甚貧,東坡、山谷尤喜之。臨川謝無逸以書問:『有新作否?』潘答書曰:『秋來景物,件件是佳句,恨爲俗氛所蔽翳。昨日清臥,聞攪林風雨聲,欣然起,題其壁曰:「滿城風雨近重陽。」忽催租人至,遂敗意。止此一句奉寄。』聞者笑其迂闊。」
序
這首詞先寫良宵小酌予篆岡的愉悅。「夜月樓臺,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來去。」唐·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畫欄桂樹懸秋香。」正如題中所説,這一天是中秋過後的第二個夜晚,景物十分宜人:明月尚圓,輝映樓臺,桂花正開,香飄庭院。對景而坐,一杯在手,侍者笑顏往來,詞人心情很好。因而覺得歷來文人逢秋興悲實在大可不必。南宋愛國文人常愛藉此事譏諷當時政治上的軟弱者。現在,詞人表面上對宋玉有微詞,實質上也是有點瞧不起那些現實生活中多愁善感的弱者。放翁《立秋後作》詩云:「宋玉悲秋千載後,詩人例有早秋詩。老夫自笑心如石,三日秋風漫不知。」與辛稼軒的思想感情十分相似,衹是陸詩表現爲癡頑,辛詞表現爲放達而已。
詞下闋先説衹是人能恬然自適,秋日裏亦自可樂,承上進一步説秋不足悲。「隨分杯盤,等閒歌舞,問他有甚堪悲處?」「杯盤」、「歌舞」,正面點到了題目中的「小酌」,但要表現的思想,重點則落在「隨分」、「等閒」幾個字上:杯盤何妨草草,衹要有興致,不必非玉盤珍羞不可;歌舞儘可隨意,能自得其樂,不在乎鼓板絲竹有無。凡事隨分而安,等閒處之,則無往而不適,縱使老居山野,則不比悲傷。這幾句話,説得似乎很曠達,但仔細體會起來,卻有一點牢騷的味道。「問他有甚」是詰問,意思卻是確定無疑的:不足悲。既無問意,本不必作答,但爲與上闋一問一答形式保持一致,還是作了回答:「思量卻也有悲時。重陽節近多風雨。」這一答,從不足悲轉出「也有悲」來,可謂「無中生有」。北宋·釋惠洪《冷齋夜話·卷四·滿城風雨近重陽》曾記潘鄰老(大臨)軼事一條:「黃州潘大臨工詩,多佳句,然甚貧,東坡、山谷尤喜之。臨川謝無逸以書問:『有新作否?』潘答書曰:『秋來景物,件件是佳句,恨爲俗氛所蔽翳。昨日清臥,聞攪林風雨聲,欣然起,題其壁曰:「滿城風雨近重陽。」忽催租人至,遂敗意。止此一句奉寄。』聞者笑其迂闊。」辛稼軒用此事,變化了出處原意。潘詩以「風雨近重陽」爲佳興,敗興者是催租人。辛詞以眼前晴明爲樂事,聯想到不久將到來的重陽佳節,更宜登高飲酒,便憂愁風雨會敗興。這是兩者的不同。但在表達「秋來景物,件件足佳句」的意思上,又是彼此相合的。化用典故,極其靈活。因「中秋後二夕」而想到「重陽」;因「篆岡小酌」之樂而想到莫敗壞來日趁晴宴遊的興頭,扣題甚緊。清人黃仲則《午窗偶成》詩曰:「中秋無月重陽雨,孤負人生一度秋。」現在,中秋是有月的,衹是重陽的晴朗天氣還靠不住。在無足悲之中,總算也找出一點悲來。以衹關心天氣好壞來表現塵雜之念全不繫心頭。這正是換一種説法來寫自己恬淡閒適的生活態度。
該詞通過時節變化的描寫來反映對現實生活的深沉感慨,氣度從容,欲擒欲縱。文法曲折多變,巧妙採用前人詩句,辭意含蓄。
賞析
這首詞作於宋光宗紹熙元年庚戌(公元1190年)八月十七日夜。篆岡,是辛稼軒在上饒的帶湖別墅中的一箇地名。小酌,便宴。詞就是在這次吟賞秋月的便宴上即興寫成的。
上闋寫帶湖秋夜的幽美景色,見出秋色之可愛,説明古人悲愁沒有多少理由。「夜月樓臺,秋香院宇」二句對起,以工整清麗的句式描繪出迷人的夜景:在清凉幽靜的篆岡,秋月映照著樹木蔭蔽的樓臺,秋花在庭院裏散發著撲鼻的幽香。第三句「笑吟吟地人來去」,轉寫景中之人,十分渾然一體。這七字除了一箇名詞「人」之外,全用動詞與副詞,襯以一箇結構助詞「地」,使得人物動態活靈活現,歡樂之狀躍然紙上。秋景是如此令詞人和他的賓客們賞心悅目,他不禁要想,爲什麽自古以來總有些人,一到秋天就悲悲戚戚呢?當年宋玉大發悲秋之情,究竟爲的什麽?
上闋末二句:「是誰秋到便凄凉?當年宋玉悲如許」,用設問的方式否定了一般文人見秋即悲的孱弱之情。宋玉的名作《九辯》中頗多悲秋的句子,如「悲哉秋之爲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等等。辛稼軒這兩句,對此加以否定。應該説,當年宋玉之悲秋,是有一定緣由的,辛稼軒這裏不過是聊將宋玉代指歷來悲秋的文人,以助自己抒情的筆勢,這是對古事的活用。由這兩句的語意看來,悲秋似是完全沒有必要的,衹有敞開胸懷,縱情吟賞秋色纔是通達的囉!每個讀者初讀到此,情不自禁地産生這樣的聯想,而順著作者這箇表面的語調和邏輯繼續閲讀下去,思考下去。
其實,作者的本意幷不在此!讀了詞的下闋我們纔知辛稼軒最終是要肯定悲秋之有理。衹不過,他之所謂悲「秋」,已不同於傳統文人的純粹感嘆時序之變遷與個人身世之沒落,而暗含了政治寄託的深意。
上闋那些欲擒故縱的抒寫,乃是一種高明的蓄勢反跌之去。換頭三句「隨分杯盤,等閑歌舞,問他有甚堪悲處?」仍故意延伸上闋否定悲秋的意脈,把秋天寫得更使人留戀。你看:秋夜不但有優美的自然景色,而且還有賞心悅目的好事,可以隨意小酌,可以隨便地欣賞歌舞,還有什麽値得悲傷的事呢?就這樣,在上闋「是誰秋到便凄凉」一箇問句之後,作者又在下闋著力地加上了一箇意思更明顯的反問,把自己本欲肯定的東西故意推到了否定的邊緣。末二句突然作了一箇筆力千鈞的反跌:「思量卻也有悲時,重陽節近多風雨。」這一反跌,跌出了本詞悲秋的主題思想,把上面大部分篇幅所極力渲染的「不必悲」、「有甚悲」等意思全盤推翻了。到此人們方知,一代豪傑辛稼軒也是在暗中悲秋的。他悲秋的理由是,重陽節快來了,那凄冷的風風雨雨將會破壞人們的幸福和安寧。
「重陽節近多風雨」一句,化用北宋詩人潘大臨詠重陽的名句「滿城風雨近重陽」,這正是王國維《人間詞話》所説的「借古人之境界爲我之境界」。辛稼軒之所謂「風雨」,一語雙關,旣指自然氣候,也暗喩政治形勢之險惡。稼軒作此詞時,國勢極弱,國運日衰,而曏來北兵也習慣於在秋高馬肥時對南朝用兵,遠的不説,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主完顔亮率三十二路軍攻宋之役,就是在九月份發動的。稼軒《水調歌頭·舟次揚州,和楊濟翁、周顯先韻》闋就有「胡騎獵清秋」的警句。鑑於歷史的教訓,閑居帶湖的辛稼軒在密切注視政壇情況變化時,不會不想到邊塞的情況。此詞實際上表達了作者對當時政局的憂慮之情。這首詞通過時節變化的描寫來反映對現實生活的深沉感慨,氣度從容;欲擒欲縱,文法曲折多變;巧妙采用前人詩句,辭意含蓄。通過比興等手法,寄託政治感想。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
辛棄疾的其他作品
- 《 滿江紅 · 遊南巖,和范廓之韻 》 —— [ 宋 ] 辛棄疾
- 《 鷓鴣天 · 元溪不見梅 》 —— [ 宋 ] 辛棄疾
- 《 添字浣溪沙 · 用前韻謝傅巖叟饋名花鮮蕈 》 —— [ 宋 ] 辛棄疾
- 《 婆羅門引 · 用韻別郭逢道 》 —— [ 宋 ] 辛棄疾
- 《 東坡引 · 君如梁上燕 》 —— [ 宋 ] 辛棄疾
- 《 摸魚兒 · 觀潮上葉丞相 》 —— [ 宋 ] 辛棄疾
- 《 西江月 · 江行采石岸,戲作《漁父詞》 》 —— [ 宋 ] 辛棄疾
- 《 沁園春 · 和呉子似縣尉 》 —— [ 宋 ] 辛棄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