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秋三首時洪都兵變予方種菊東籬有終焉之志因賦此詩

· 黃佐
秋風蕭瑟起千山,籬外黃花自作閒。 冠蓋何年通宛洛,鼓鼙連日動鄉關。 風塵不入窗間岫,世事能彫鏡裏顏。 聞道日邊佳氣在,都人長望屬車還。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蕭瑟:形容風吹樹木的聲音。
  • 黃花:指菊花。
  • 冠蓋:古代官吏的帽子和車蓋,借指官吏。
  • 宛洛:古代地名,指宛城和洛陽,這裡泛指中原地區。
  • 鼓鼙:古代軍中常用的樂器,用以激勵士氣,這裡指戰亂。
  • 鄕關:故鄕。
  • 風塵:比喻旅途的艱辛,或指紛亂的社會或漂泊江湖的境況。
  • :山洞,這裡泛指山。
  • :同“雕”,這裡指使憔悴。
  • 日邊:比喻京師附近或帝王左右。
  • 佳氣:美好的氣象,常指吉祥的征兆。
  • 都人:京都的人。
  • 屬車:皇帝的侍從車子。

繙譯

鞦風在千山間呼歗,籬笆外的菊花自在地閑放。 不知何時,官吏們才能再次往來於中原,戰鼓聲接連不斷,震動著我的故鄕。 風塵不曾侵入窗外的山巒,世事卻能使鏡中人的容顔憔悴。 聽說京城附近有吉祥的氣象,京都的人們長久地盼望著皇帝的車駕歸來。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鞦天的景象,同時抒發了對時侷的憂慮和對故鄕的思唸。詩中“鞦風蕭瑟起千山”一句,以鞦風蕭瑟之聲,映襯出千山的寂寥,營造出一種淒涼的氛圍。“籬外黃花自作閑”則通過菊花的自在閑放,表達了詩人對隱居生活的曏往。後兩句通過對官吏往來和戰亂的描寫,反映了社會的動蕩不安。最後兩句則寄托了對和平與穩定的深切期望,展現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關切。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詩人深厚的藝術功底和崇高的愛國情懷。

黃佐

明廣東香山人,字才伯,號泰泉。正德十六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出爲江西提學僉事,旋改督廣西學校。棄官歸養,久之起右春坊右諭德,擢侍讀學士,掌南京翰林院事。與大學士夏言論河套事不合,尋罷歸,日與諸生論道。學從程、朱爲宗,學者稱泰泉先生。所著《樂典》,自謂泄造化之祕。卒,贈禮部右侍郎,諡文裕。 ► 100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