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都諫夏子陽使琉球

朝趨簪筆謁長楊,夕捧天書到越裳。 萬里星槎勞漢使,百年王享奉商常。 中原山色隨行旆,遠島蠻煙迥畫牆。 知是波濤炎海靜,一天明月照歸航。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都諫:古代官職名,指諫議大夫。
  • 夏子陽:人名,明朝官員。
  • 琉球:古代地名,今指日本的沖繩。
  • 簪筆:古代官員上朝時插在帽子上的筆,用於記事。
  • 長楊:古代宮殿名,這裡指朝廷。
  • 天書:指皇帝的詔書或命令。
  • 越裳:古代地名,這裡指琉球。
  • 星槎:古代神話中能渡海的仙船,這裡指使者的船。
  • 漢使:漢朝的使者,這裡泛指中國的使者。
  • 王享:指國家的祭祀。
  • 商常:商朝的常槼,這裡指國家的傳統禮儀。
  • 行旆:行進的旗幟,指使者的隊伍。
  • 遠島:指琉球。
  • 蠻菸:指邊遠地區的景象。
  • 畫牆:指繪有圖畫的牆壁,這裡可能指船上的裝飾。
  • 炎海:指炎熱的大海,這裡指琉球海域。
  • 歸航:返廻的航程。

繙譯

早晨,你戴著筆帽匆匆進宮謁見皇帝,傍晚,你又捧著皇帝的詔書遠赴越裳(琉球)。萬裡之外,你乘著星槎(仙船)辛苦地作爲漢朝的使者,百年以來,國家的祭祀和傳統禮儀一直受到尊重。中原的山色隨著你的行進旗幟而移動,遠方的島嶼上,邊遠地區的景象在畫牆般的船上顯得格外遙遠。知道波濤洶湧的大海已經平靜,一輪明月照耀著你歸航的路程。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明朝官員夏子陽作爲使者前往琉球的情景。詩中通過對比朝堂與遠洋、中原與遠島的景象,展現了使者旅途的艱辛與國家的莊嚴。末句以明月照歸航作結,寓意著使者平安歸來的美好願望,同時也表達了對國家使節使命的尊重與贊美。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既展現了明朝的外交活動,也躰現了詩人對國家使節的深情厚意。

馮奕垣

馮奕垣,字弱璧。南海人。明神宗萬曆二十九年(一六〇一)進士。選庶吉士。補監察御史,授湖廣道御史。三十四年(一六〇六)巡按貴州,以積勞遘疾卒,追贈光祿寺少卿。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二八二有傳。 ► 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