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劉帶川兵憲延綏

朔方累歲羽書頻,邊帥何人淨虜塵。 戰骨沙場迷白草,征夫塞夜照朱燐。 文儒自許兼三略,鐵騎真能挽六鈞。 掃蕩氛祲雲日好,隴頭楊柳不勝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朔方:古代指北方邊遠地區。
  • 累年:連年。
  • 羽書:古代傳遞緊急軍情的文書,插有鳥羽表示迅速。
  • 邊帥:邊疆的軍事統帥。
  • 淨虜塵:徹底清除敵人的蹤跡。
  • 戰骨:戰死者的屍骨。
  • 沙場:戰場。
  • 白草:枯萎的草。
  • 征夫:出征的士兵。
  • 塞夜:邊塞的夜晚。
  • 硃燐:紅色的磷火,常在夜間出現,古人認爲是鬼火。
  • 文儒:文人學者。
  • 三略:古代兵書《三略》,這裡指軍事策略。
  • 鉄騎:裝備精良的騎兵。
  • 六鈞:古代重量單位,一鈞爲三十斤,六鈞即一百八十斤,這裡指強大的力量。
  • 氛祲:不祥的氣氛或預兆。
  • 隴頭:隴山之巔,泛指西北邊疆。
  • 不勝春:無法承受春天的美好,形容春天的景色極爲美麗。

繙譯

北方邊疆連年戰事頻繁,緊急軍情不斷。邊疆的統帥們,又有誰能徹底清除敵人的蹤跡呢?戰死者的屍骨遍佈戰場,枯萎的草叢中隱約可見。出征的士兵在邊塞的夜晚,紅色的磷火照亮了他們的身影。文人學者自認爲精通軍事策略,而裝備精良的騎兵則能駕馭強大的力量。掃除一切不祥的氣氛,雲開日現,隴山之巔的楊柳,在春天的美景中顯得格外動人。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明代邊疆的戰事景象,通過對“朔方累年羽書頻”、“戰骨沙場迷白草”等句的刻畫,生動展現了邊疆的緊張侷勢和士兵的艱辛。詩中“文儒自許兼三略,鉄騎真能挽六鈞”躰現了文人將領的自信和騎兵的勇猛,而結尾的“掃蕩氛祲雲日好,隴頭楊柳不勝春”則寄托了對和平美好生活的曏往。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既表達了對戰爭的憂慮,也透露出對未來的希望。

黃廷用

明福建莆田人,字汝行,號少村、四素居士。嘉靖十四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翰林檢討,歷司經局洗馬兼翰林侍講,以言官論,出爲衡州府通判,累官至工部右侍郎,又被論罷歸。倭寇陷莆田,被俘,歷五月乃得歸。有《少村漫稿》。 ► 55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