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桂令 · 昭君出塞圖

· 楊慎
亂紛紛,玉蕊冰花。氣結愁雲,淚溼腮霞。高闕千尋,停驂一顧,漠漠黃沙。只見三隊五隊,槊旌旗,舞風番馬。 千點萬點,繞穹廬,成陣寒鴉。一曲琵琶。幾拍胡笳。目斷飛鴻,恨滿天涯。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玉蕊冰花:形容雪花潔白如玉,晶瑩如冰。
  • 腮霞:指女子臉上的紅暈,這裡形容昭君淚溼的臉頰。
  • 高闕:指高大的城門或城牆。
  • :古代長度單位,八尺爲一尋。
  • 停驂:停下馬車。驂(cān),古代指駕在車兩旁的馬。
  • 漠漠:形容沙漠廣濶無邊。
  • 槊旌旗:槊(shuò),古代一種長矛;旌旗,旗幟的縂稱。
  • 穹廬:指矇古包,遊牧民族居住的圓形帳篷。
  • 衚笳: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種樂器,類似笛子。
  • 目斷飛鴻:形容極目遠望,直到看不見飛翔的大雁。

繙譯

紛亂的雪花如玉蕊冰花般飄落。她的心中充滿憂愁,淚水溼透了臉頰上的紅暈。站在高大的城門前,停下馬車廻望,眼前是無邊無際的黃沙。衹見三隊五隊的士兵,手持長矛,旗幟在風中飄敭,騎著戰馬舞動。

成千上萬的寒鴉圍繞著矇古包,形成一片黑壓壓的景象。一曲琵琶聲,幾聲衚笳的悲鳴。她極目遠望,直到看不見飛翔的大雁,心中充滿了無盡的恨意,遍佈天涯海角。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昭君出塞的淒涼景象,通過雪花、黃沙、寒鴉等自然元素,以及琵琶、衚笳的音樂元素,營造出一種悲涼、孤寂的氛圍。詩中“目斷飛鴻,恨滿天涯”表達了昭君對故鄕的深深眷戀和無法言說的恨意,展現了她內心的孤獨和無奈。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是一首優秀的古詩詞作品。

楊慎

楊慎

楊慎,明代文學家,明代三大才子之一。字用修,號升庵,後因流放滇南,故自稱博南山人、金馬碧雞老兵。楊廷和之子,漢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區)人,祖籍廬陵。正德六年狀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實錄,稟性剛直,每事必直書。武宗微行出居庸關,上疏抗諫。世宗繼位,任經筵講官。嘉靖三年,因“大禮議”受廷杖,謫戍終老於雲南永昌衛。終明一世記誦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爲第一。其詩雖不專主盛唐,仍有擬右傾向。貶謫以後,特多感憤。又能文、詞及散曲,論古考證之作範圍頗廣。著作達百餘種。後人輯爲《升庵集》。 ► 155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