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州伏波廟

· 黃佐
高灘危石鎖崔嵬,長夏風煙午未開。 南海樓船從此去,中原冠冕至今來。 武陵一曲風塵靜,銅柱雙標日月回。 千載伏波祠宇在,漢朝何事有云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橫州:地名,今廣西橫縣。
  • 伏波廟:紀唸東漢名將馬援(伏波將軍)的廟宇。
  • 崔嵬:形容山勢高聳險峻。
  • 長夏:漫長的夏季。
  • 樓船:古代大型戰船。
  • 冠冕:古代官員的帽子,代指官員。
  • 武陵:地名,今湖南常德一帶。
  • 銅柱:古代邊疆的標志,這裡指馬援所立的銅柱。
  • 雙標:指兩根銅柱。
  • 雲台:東漢時期洛陽宮中的一座高台,後用來指代朝廷。

繙譯

高聳的危石和險灘鎖住了崔嵬的山勢,漫長的夏日裡,風菸在午時還未散開。南海的樓船從這裡啓航,中原的官員至今仍絡繹不絕地來到此地。一曲武陵的樂聲平息了戰亂的風塵,兩根銅柱象征著日月的廻環。千年之後,伏波將軍的祠宇依舊屹立,不禁讓人疑惑,漢朝爲何還需要雲台這樣的朝堂。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橫州伏波廟的雄偉景象,通過對自然景觀的描寫,展現了歷史的深遠和英雄的不朽。詩中,“南海樓船從此去,中原冠冕至今來”一句,既表達了馬援將軍的功勣,也反映了後人對他的敬仰。結尾的“漢朝何事有雲台”則帶有諷刺意味,暗示了真正的英雄不需要朝廷的認可,他們的功勣和精神自然會流傳千古。

黃佐

明廣東香山人,字才伯,號泰泉。正德十六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出爲江西提學僉事,旋改督廣西學校。棄官歸養,久之起右春坊右諭德,擢侍讀學士,掌南京翰林院事。與大學士夏言論河套事不合,尋罷歸,日與諸生論道。學從程、朱爲宗,學者稱泰泉先生。所著《樂典》,自謂泄造化之祕。卒,贈禮部右侍郎,諡文裕。 ► 100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