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行詩八首龍江灣
衰楊夾高防,北風暮颼颼。
隨逢長老問,會言是邗溝。
相傳開鑿初,民勞天爲愁。
至今濁河底,時見白髑髏。
陸通樑宋郊,水漕荊吳舟。
渠成萬世利,慮始難爲謀。
至今南北交,此土爲名州。
飛閣跨通波,張幄如雲浮。
憶昨少年日,寶馬珊瑚鉤。
經過劇辛輩,結托金張儔。
醉月瓊花觀,徵歌明月樓。
羅綺朝還暮,笙竽春復秋。
繁華逐逝水,一往不可留。
向來歌舞地,茫然狐兔丘。
家老無兒孫,杖棰驅羊牛。
少小心尚爾,不知今白頭。
欲從亂離說,恐子增離憂。
長揖分袂去,零淚如絲流。
拼音
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衰楊:枯萎的楊樹。
- 高防:高大的堤防。
- 邗溝:古代運河名,位於今江蘇省境內。
- 濁河:渾濁的河流。
- 白髑髏:白色的骷髏。
- 梁宋:指梁州和宋州,古代地名。
- 荊吳:指荊州和吳國,古代地名。
- 飛閣:高聳的樓閣。
- 通波:指水面。
- 張幄:張開的帳篷。
- 雲浮:形容帳篷像雲一樣飄浮。
- 劇辛:古代的劇作家和辛棄疾。
- 金張:指金朝和宋朝。
- 瓊花觀:觀賞瓊花的地方。
- 徵歌:徵集歌曲。
- 明月樓:高樓名,常用於詩詞中。
- 羅綺:華麗的絲織品。
- 笙竽:古代的樂器。
- 逐逝水:隨着流水逝去。
- 狐兔丘:荒涼的墳地。
- 杖棰:用杖驅趕。
- 分袂:分別。
- 零淚:零星的眼淚。
翻譯
枯萎的楊樹夾着高大的堤防,北風在傍晚時分颼颼作響。偶然遇到一位長者詢問,他告訴我這裏是古代的邗溝。傳說開鑿之初,百姓辛勞,上天也爲之憂愁。至今在渾濁的河底,還不時能看到白色的骷髏。陸路通向梁州和宋州,水路則連接荊州和吳國。運河的建成帶來了萬世的利益,但最初的規劃卻難以謀劃。至今南北交匯之處,這片土地成爲了著名的州郡。高聳的樓閣跨越水面,張開的帳篷如同雲朵般飄浮。回憶起少年時代,騎着寶馬,掛着珊瑚鉤。與劇作家辛棄疾等人交往,結交金朝和宋朝的朋友。在瓊花觀賞月,在明月樓徵集歌曲。華麗的絲織品朝夕更替,笙竽之聲春去秋來。繁華隨着流水逝去,一去不復返。曾經的歌舞之地,如今已成荒涼的墳地。家中的老人沒有兒孫,只能用杖驅趕羊牛。年少時的心境尚且如此,不知如今已白髮蒼蒼。想要從亂離中訴說,恐怕只會增加離別的憂愁。長揖告別離去,零星的眼淚如絲般流淌。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邗溝及其周邊景象的描繪,展現了歷史的滄桑和人生的無常。詩中,「衰楊」、「濁河」、「白髑髏」等意象,勾畫出一幅荒涼而沉重的畫面,反映了開鑿運河的艱辛與犧牲。後文通過對往昔繁華與現今荒涼的對比,抒發了對逝去時光的懷念與哀愁。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歷史變遷的感慨和對人生無常的深刻認識。

張羽
張羽,元末明初文人。字來儀,更字附鳳,號靜居,潯陽(今江西九江)人,後移居吳興(今浙江湖州),與高啓、楊基、徐賁稱爲“吳中四傑”,又與高啓、王行、徐賁等十人,人稱“北郭十才子”,亦爲明初十才子之一。官至太常丞,山水宗法米氏父子,詩作筆力雄放俊逸,著有《靜居集》。
► 733篇诗文
張羽的其他作品
相关推荐
- 《 臘月村田樂府十首冬舂行 》 —— [ 宋 ] 范成大
- 《 西美司書賦生玳瑁佳篇仍索鄙句奉和一首 》 —— [ 宋 ] 周必大
- 《 季冬南苑十首 其三 》 —— [ 清 ] 玄燁
- 《 季冬重遊韓太監山園二首 》 —— [ 明 ] 孫承恩
- 《 舊有誦十二月吳江竹枝歌者戲效之得三首而止十一月廿三夜不寐因足成之詩成夢乘馬上曲磴地名湖塘遇小兒杜姓者 》 —— [ 明 ] 顧清
- 《 十二月樂辭十三首 》 —— [ 元 ] 吾丘衍
- 《 甲午季冬雨雪連旬公餘感觸輒賦八絕 》 —— [ 明 ] 黃仲昭
- 《 己卯季冬北征就道舟中卻寄張公亮明府明府時以新詩索予小序二首 》 —— [ 明 ] 郭之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