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道中

楊酋之後安奢酋,戰骨平途行人愁。奇斧削成山勢虯,寒雲蔽天聲颼颼,不知何處引箜篌。 龍場一丞今在不,棄婦途中煎百憂。女兒夜半啼旦謳,聞之太息上笛樓。 絕無本地人聲喉,邊臣鏡裏霜滿頭。行人爲歌行役休,巴滇盡日若相酬。 楚水吳山何日收,歸去來兮不少留。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楊酋:指楊應龍,明朝末年播州(今貴州遵義)的土司,後因叛亂被平定。
  • 安奢酋:指安邦彥,明朝末年奢崇明的侄子,後因叛亂被平定。
  • (qiú):形容山勢蜿蜒曲折,如龍蛇般。
  • 颼颼(sōu sōu):形容風聲。
  • 箜篌(kōng hóu):古代的一種絃樂器。
  • 龍場一丞:指王陽明,他曾在貴州龍場驛(今貴州修文縣)任過丞,此處可能指王陽明。
  • 百憂:各種憂愁。
  • 旦謳(dàn ōu):早晨的歌聲。
  • 太息:深深地嘆息。
  • 行役:因公務而旅行。
  • 巴滇:指巴蜀和滇池地區,即今四川和雲南一帶。
  • 楚水吳山:泛指江南地區。

翻譯

楊應龍之後是安邦彥,戰亂過後,道路上的骨骸讓人憂愁。奇異的斧頭削出了蜿蜒的山勢,寒雲遮蔽了天空,風聲颼颼,不知從哪裏傳來了箜篌的聲音。

龍場的丞相現在還在嗎?被遺棄的婦人在路上煎熬着各種憂愁。女兒在夜半啼哭,早晨又唱起歌來,聽到這些,我深深地嘆息,登上了笛樓。

這裏完全沒有本地人的聲音,邊疆的官員鏡中已是霜白滿頭。行人爲我唱起了因公務而旅行的歌,巴蜀和滇池地區整天都在迴應。

江南的楚水吳山何時才能收復,我決定回去,不再停留。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明朝末年貴州地區的戰亂景象和邊疆官員的憂愁心情。詩中通過「戰骨平途」、「山勢虯」、「寒雲蔽天」等意象,生動地勾勒出一幅荒涼悽慘的邊疆圖景。同時,通過「棄婦」、「女兒」的悲歌,以及「邊臣鏡裏霜滿頭」的描寫,深刻反映了戰亂給人民帶來的苦難和官員的無奈。最後,詩人表達了對和平的渴望和對家鄉的思念,透露出一種歸隱田園的情懷。

許國佐

許國佐,字班王,一字欽翼,號舊庵。揭陽人。性豪宕不羈,嗜酒,工詩。明思宗崇禎四年(一六三一)進士。授富順縣知縣,升兵部主事,累官郎中。遣戍,乞歸養。清世祖順治三年,劉公顯破揭陽,母被拘。國佐自縛前往,請以身代,並系之,拷掠無完膚,厲聲大罵而死。時以爲死孝雲。有《百洲堂集》、《蜀弦集》、《舊庵拙稿》、《班齋數句話》。清康熙《潮州府志》卷九上、清乾隆修《潮州府志》卷二九有傳。 ► 98篇诗文